学校赴贵州开展非遗“研培”学员回访活动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现状和实际需求,评估教学效果,改进教学安排,更好地服务非遗传承人群,我校于今年7月至9月组织非遗研培回访工作组成员赴贵州开展“研培”学员回访活动。回访工作组足迹遍布贵阳、龙里、凯里、台江、修文、万峰林等十余个地区,走进大山、深入村落,回访了30余名学员,深入了解把握相关非遗项目的特征、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传承人群的传承需求,学员的学习收获及后续发展设想等。
学员陈梅(右二)给回访工作组老师介绍设计新品
7月29日,东华大学回访工作组来到贵阳,回访东华大学第四期春季非遗研修班班长、贵州民族特色文化产品品牌“梅子留香”创始人陈梅。学员陈梅的身份有些特殊,她既不是藏在深山里的绣娘,也没有获得过任何级别的非遗传承人称号,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她凭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投身非遗事业,致力于创新传统工艺。在陈梅办公室的照片墙上,记录着陈梅在非遗文化事业上走过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其中在东华大学研修时的合影最是醒目。陈梅说,这不仅是照片墙更是感恩墙,“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去东华学习一次。东华让我真正懂得了‘设计’的意义,打开了做民族特色品牌的新思路。”在东华研修的一个月时光,陈梅甚是珍惜和回味。如今陈梅的公司不仅签约了180余位绣娘,带动更多深山里的村民就业、致富,还作为贵州省妇联“锦绣计划”妇女培训巾帼志愿者教师,七年来自己手把手培训的学员约有2000人。她的文创产品不仅在上海练塘古镇、贵阳机场以及贵阳市区都有分店,还作为贵州非遗文创品牌的典型代表受邀进驻贵州省博物馆。回访结束时,陈梅谦虚地说道,这些小成绩不算什么,未来的路还很长,希望在东华老师们的指导下,以后能交出更满意的答卷。
学员王万菊(右)介绍合作社运营情况
如果说陈梅是用“时尚”和“创新”让非遗焕发新活力,那么印苗刺绣技艺传承人王万菊则是用“坚守”和“传统”让非遗技艺保留“原汁原味”。家住龙里县哪旁乡石板滩村高寨的王万菊,是东华大学非遗传承人群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她几十年来一直怀着“让印苗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的理念,执着地在当地传承印苗文化。如今她已是贵州省龙里县苗之印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苗家妇女做传统印苗刺绣服饰。乐观开朗的王万菊特别开心地告诉我们,她的苗之印服装还卖到了东南亚,新加坡一张订单就卖出了80套,泰国也定制了12套,精美绝伦的刺绣工艺让传统服饰有底气地走出国门。由于普通话并不流利,王万菊在东华参加研修时甚是少言,但她说:“我虽然不太讲话,但我用耳朵听,用笔头记,在东华听课时好想法、好创意,我记了满满一本子呢。”坚守传统但也不能一成不变,王万菊从东华回来之后也开始探索设计创作,将生活中、印苗文化中的元素巧妙融入传统服饰。在高寨,王万菊不仅是非遗传承人,更是“创业致富带头人”,她经营的合作社2017年净利润80万,今年截止到7月净利润已达60万。“我有一个小小梦想”,临别之际王万菊感慨地说:“五年后请老师们再来,我会建成一个印苗文化中心,有一个印苗文化展览馆,一个印苗文化传习馆,还有休闲娱乐赏景的地方,让来高寨的客人可以在此歇一歇,全都规划好了。这可是去东华培训回来做出的决定哟!”
李群向我校回访工作组老师讲解作品创作思路
回访的学员中,李群给回访工作组的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东华大学第二期研修班学员,作为一位优秀的苗族蜡染技艺非遗传承人,如今已入驻贵州省非遗博览馆,在馆内继续创作,并提供蜡染体验项目,供参观者感受艺术作品的同时参与到制作环节,亲身体验了解非遗技艺。从东华回来后的一年多,李群一直着力于蜡染图案的创新变革,将传统的蜡染技艺衍生为符合当下消费者审美需求的家居用品、装饰品、艺术品。现场,李群向老师们娓娓道来作品创作思路,李群将牛、鸡、人等元素相互融合,这样一幅精美的作品,远观如人形,近观细看才得知,“人形”头部是牛头与鸡纹图案相结合。这样的设计既保留了传统蜡染图案的美好寓意,又能够将图案符号化装饰化,精致却不显繁杂使审美与功能相结合,将图形多变的美发挥到极致,及其具有创意性、趣味性和欣赏价值,令观赏者目不暇接。与此同时,色彩的搭配也极为巧妙,取色不多但知疏密明轻重,黄红色的点缀着实使作品更为出彩。非遗博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回访工作组老师,李群创作的作品欣赏价值高,深受消费者和艺术家的喜爱,常常供不应求。
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柯玲教授告诉记者,非遗研培很多学校都在做,但东华在努力走出一条“特色路”。在非遗研培中,学校始终立足学科特色,将学科优势与传统工艺优势、原生态文化的优势相结合,两者相互补益、相得益彰。同时,结合学校国际化办学战略,让非遗与东华一起走出国门,让传统的贵州刺绣与当代时尚融合走向世界舞台。背靠上海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学校精心设计研培课程,将经典赏析、跨界切磋、实践合作、参观访问、市场调研等不同课型交错搭配,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开设系列课程培训,让学员在学识、眼界、技艺上均得到不同程度提高。柯玲教授还介绍说,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注重发挥优势学科所长,动态秀与静态展结合,立体展示研培成果。让非遗不仅可视可欣赏,而且能够动起来。通过非遗研培反哺我校学科建设,促进我校非遗研究。据了解,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中心于2018年5月成立,该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深入研究非遗的价值和意义,探索非遗研培、非遗进校园、非遗入学科的教育教法,推出非遗教育案例精品,深化非遗研培的成果,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化文化自信进行学术探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三部委联合行动,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当代实践水平和传承能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而推行的一项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政策。我校作为文化和旅游部2016年度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首批57所参与院校之一,自2016年9月以来,已完成4期《传统刺绣创意设计》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和研修,培养非遗传承人群110余人。学校以创意设计为教学特色,定向贵州刺绣开展精准研培,坚持将学生作品以“动态秀”和“静态秀”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有“带入感”的展示,迄今已举办研培学员的刺绣服饰代表作品静态展示7次,展出作品近千件。结对创作作品动态展演6次,展演作品110余套。东华非遗研修师生结对的设计作品不仅亮相于北京恭王府,还多次在上海非遗优秀成果展及英国曼切斯特中国文化中心展出,苗绣作品在东华有了更多走出国门的机会,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