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就巡礼]深化改革,聚焦内涵,书写育人新篇章[图]
[编者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继去年推出“基层单位党建风采巡礼”和“党员风采展示”两个专栏后,新推出“学校成就巡礼”专栏,展示学校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
——建设本科人才培养特区,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全方位多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0年,随着教育部“985工程”三期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上海交大各项建设驶入快车道,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也稳步前行。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实施意见的指示精神,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着力构建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交大特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鼓励学生开拓国际视野,注重实践训练,引导勇担重任,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发展。
回应学长之问,突破常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交大著名校友钱学森学长关于人才培养的“世纪之问”,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
一流大学,一流之道,交大该如何绸缪属于自己的创新型领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交大推出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特区”:2009年,学校正式启动“上海交大理科班”项目,2010年在此基础上成立致远学院;2010年底,全面启动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加强交大密西根学院建设;2013年成立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
致远学子体验康奈尔大学暑期科研之旅
致远学院集全校基础学科优势,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并探索实施致力于培养学术大师的致远荣誉计划,旨在数学、物理、生命、计算机、化学五个方向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化视野的创新型科技领袖人才。集一流师资、一流条件、一流氛围和一流管理之合力,致远三期共159名毕业生,其中95%学生选择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继续深造,一大批毕业学子赴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深造。2014年,以“体制改革”为依托,“机制激励”为手段,“营造育人环境”为核心的“致远”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致力于培养未来企业界领军人才和未来工程领域设计大师等精英人才,交大共立项建设卓越工程师专业15个,同时承担卓越法学人才、卓越医师和卓越农林人才计划各1个。与125家企事业单位共建校企联盟、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成181个校外企业实习基地(其中含9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着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交大密西根学院2014冬季设计展
交大在20世纪30年代就享有“东方MIT”的美誉,在跨文化人才培养方面也有着更敏锐的嗅觉,在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成立交大密西根学院。密西根学院聚焦创新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领导能力。2012年,交大与密西根大学进一步签订了十年战略合作协议,拓展专业领域,人才合作培养层次从本科生培养拓展到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密西根学院的毕业生中有70%赴海外继续深造,50%被美国TOP10的工科院校录取,人才培养质量获得国际一流大学和社会的高度认同,产生了示范辐射效应,被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列为全国17所教育改革试点高校的借鉴案例。2014年,荣获了国际教育最高荣誉奖之一的“海斯克尔国际教育革新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十余年来首次获得该奖的教育机构。
交大巴黎高科学院学子参观巴黎高等矿业学院索菲亚-安提波利斯校区
2013年4月,法国总统奥朗德亲自为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揭牌。学院全面引进法国工程师精英教育模式,强化企业在学院管理、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参与度,探索和改革现有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推动落实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发展,提升我国教育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旨在为我国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卓越工程人才。
交大“饮水思源,爱过荣校”的校训中,蕴含着以祖国繁荣昌盛为己任的深刻“责任”内核,交大人才培养特区的建设,就是希望培养出能够担当起社会重任的砥柱、能够引领社会发展的栋梁。
确立“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流大学蕴一流文化,一流文化育一流人才。交大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是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交大培养出的学生应当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社会担当、科学精神、人文情怀、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为此,学校确立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系统解决问题的能力,全方位多举措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宽口径培养,大力推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去五年,交大新增立项建设通识核心课程167门,总数已达到223门,验收通过37门,立项建设高水平通识系列教材28套,正式出版16套。不断完善学校通识教育顶层设计,构建集专家听课、助教跟课、课堂问卷调查等全方位的质量保障体系。除此,邀请海内外名家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名家名课”,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与大力追捧,在学校形成良好的通识教育氛围。
数载风华汇聚点滴情感融入生活,齐心协力共绘美好画卷薪火相传。谢友柏院士领衔的《创新思维与现代设计》是获得首批立项的通识核心课程,曾经的学生已成为该课的助教,曾经的助教已成长为任课老师。一位同学说:“这门课不仅使我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我的创新思维与方法,更重要的是使我懂得团队协作与持之以恒精神的重要性,这门课对我的影响已经融入了生活的点滴”。以小见大,该课对学生的培养是对“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典型诠释。
交大学子与海外师生夏季学期研习交流
加强学生个性化培养,实施夏季学期。交大自2012年起全面实施三学期制,即在春、秋两个长学期制的基础上,增设夏季学期。夏季学期让交大与海外一流大学的学期制有了恰当的重合阶段,成为进一步增进交大国际交流的窗口。学校利用夏季学期,邀请海外一流大学的知名学者到校开课,进一步推动校内高水平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学生利用夏季学期,或赴海外游学,或在校内自主选课,接触世界一流学者,感受大师风采。除此,学生还可以选择校内科研见习,或到校外工厂实习,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更有机会参与各类科技节,创新论坛,交流活动等,充实学业生活。自2012年实施以来,学校夏季学期共开设各类课程近1000门次,其中海内外学者共开课81门,校内高层次人才(院士、特聘/讲席教授、长江学者、杰青等)共开课52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修业需求,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五年来,学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985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强特色实验建设,不断提升“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并积极构建全过程、多层次、立体化的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体系,大学生创新计划、本科生研究计划(PRP)、暑期本科生科研见习岗等覆盖率已近80%。据本科毕业生调查显示,学生对创新实践教学活动的满意度达90%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也被学生评选为对自身成长最有价值的课程之一。2012年,学校启动“优异学士学位论文(TOP1%)”的评选,3年来共有114名本科毕业生获此殊荣,并通过在实践教学成果展示平台上的广泛宣传,引领学生追求卓越。2013年起,交大率先实现了论文查重系统与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过程管理和监控,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确保学位授予质量,提升学士学位论文的总体水平。
兼容并蓄,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更不是闭门造车的过程。交大历来拥有国际化办学优势,并持续引领全国高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项目从少到多、从多到强,不断提高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不断提升海外交流项目及合作学校的层次和内涵。目前交大已与27所海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设立了面向本科生的双学位项目。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本科生比例现已达到38%,更多的学生能于在校期间很好地开拓国际视野,接受多元文化的熏陶。除了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学校为提升国际化水平,不断加强全英语课程和专业建设,制订了全英语教学专业建设和全英语授课课程的认定标准,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全英语课程的建设质量和建设规模,已有10个专业申报进行全英语教学专业建设。
全面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着力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五年来,交大共承担教育部两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增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1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1门、上海市级精品课程37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76门,198门通过了校优质课程验收,出版教材373本(套),有30本(套)教材获得十二五教材立项。作为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加盟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并成为其全球百家合作伙伴。以上建设为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条件实现自主选择优质资源提供可能,推动了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推进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为贯通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体系,解决内容重复、不成体系等问题,教务处牵头制定了全校的本硕博课程编码及工作实施方案,并已在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等九个院(系)先行先试。本硕博贯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将重新梳理本硕博课程体系,逐步形成各个学科的横向与纵向课程模块群,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交叉性,实现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士生课程的互选、互认。
以学生为中心,多项重要举措推动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工作永远“在路上”。学校“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开拓思路,推出多项举措,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3年交大学生蝉联“挑战杯”冠军
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2011年交大学生在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竞赛中以历史最高分荣获团体第一名,2013年再次打破该赛事历史最高总分和最多特等奖两项纪录,蝉联“挑战杯”冠军,并获得可永久保存的“挑战杯”一座;2013年再获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总决赛金牌,在国际基因机器设计大赛上获亚洲区总冠军;2014年,获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冠军。
教学成果奖再创新高,新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24项。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通过了国际标准的专业认证,密西根学院启动ABET国际评估。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对五年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的肯定,也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勇于突破、大胆创新精神的肯定,是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有力证明。
2014年,交大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又推出多项重要举措:为了突出培养“一等人才”,引领全校学生价值取向,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实施致远荣誉计划,以理工科为试点,旨在培养各专业领域的荣誉学生。除此,打造平台化培养架构,工科先行,学校研究制定培养计划,并依托试点学院探索工科试验班类综合评价招生新模式,共有8个学院的23个工科专业参与到工科平台建设中,面向全国12个省市招收了首届407名学生。在10月份平台学生专业预选工作中,前三志愿满足率达到了98%,实施效果良好。
交大还不断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的招生模式,建设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着力提高生源质量。在招生模式与培养模式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实施具有交大特色、面向未来的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发挥此模式的辐射效应。在工科、理科、医科、文科、农科领域建立多个优秀的本科专业。建立阶段性评估机制,进而推动各专业积极参加国际认证。在交大密西根学院、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的辐射效应作用下,多方位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永远没有终点,交大将继续以规划为引领、以规范作保障、以评估促发展,进一步落实“三位一体”人才培养理念,科学化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新形势下“院办校”的教学质量评价和考核体系,巩固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地位,深化具有交大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