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成就巡礼]为教化之本,成天下之才[图]
[编者按]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继去年推出“基层单位党建风采巡礼”和“党员风采展示”两个专栏后,新推出“学校成就巡礼”专栏,展示学校近年来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
——以“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为指导,构建具有交大特色的、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入学申请制、导师动态选聘制、博士论文双盲评审及海外评审等举措引领国内研究生教育改革。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获教育部发文肯定。
——共获38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上海市优秀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
在上海交大校园中的陈瑞球楼楼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这样一句话:“研者,金石为开”。研乃审查,究为穷尽,研究者对事物真相、性质、规律进行无穷尽的积极探索,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真正源头。上海交大的研究生教育始于1931年,八十余年来,秉承“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为祖国强盛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1978年至今,已经有79729名研究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在全国科研、生产、管理等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过十余年跨越发展的实践,我国高等教育再次转向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上海交大于2007年开始开展了新一轮旨在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改革,围绕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发展目标,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学者和行业领袖”为目标,以“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为指导,努力从机制上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交大特色的、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生教育。近年来,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正处于深化教育改革、重构培养机制的发展变革阶段,诸多工作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力,研究生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阶段性成绩。
“起点高”,广纳天下英才而教
2009年,教育部网站的一则新闻引起了国内教育界的关注:上海交大率先在国内探索试行博士生“入学申请制”,采取“申请—面试—录取”的国际通行选拔方式,将招生的决定权交给学科和导师,使博士生选拔从关注知识点考核转向关注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核。“入学申请制”与我国传统的“一份试卷加一支笔”、“一考定终生”等招考方式有显著不同,进一步加大对考生研究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察,最大可能优化生源结构,有效缓解了优秀硕士生源流失的问题,留住研究型人才,提高生源质量。经过多年努力,2014年录取的博士新生中,硕士毕业为“985工程”或“国家重点学科”高校的生源达到招生人数的70%,充分体现了“起点高”的交大特点。近年来,国内部分优秀高校也开始试行这种制度。
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正是学校近年来研究生选拔制度改革中的重要一环。依托985三期建设,以优才夏令营或暑期学校的形式开展研究生自主招生选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等丰富精彩的活动吸引优质生源。经过多年耕耘,夏令营的报名与参加人数不断增长,在国内大学生群体中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号召力。
生源结构的优化提升是研究生选录机制改革的重要体现,专业学位硕士生录取数占硕士生录取总数的比例不断提高;博士生招生中入学申请、硕博连读、本科直博三种招生方式录取生源比例2014年已达57%;硕士生招生中通过推荐免试方式录取生源到2014年已有1678人。
“基础厚”,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构建一流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学校实施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改革,实现了本硕博课程体系贯通建设,将博士生学术论坛列入必修课程,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宽厚基础。按照一级学科培养研究生,设置与修订一级学科培养方案32个,打破原有知识传授局限于一个二级学科的范畴,扩大研究生的知识宽度。促进基于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成立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建立生物医学工程、统计学交叉学科平台。
2013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办公室、教育部检查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教育部教育督导办公室对上海交大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新模式”进行了检查评估,成绩获各部门一致肯定,对交大研究生教育在招生指标分配制度、创新招考与选拔方式、导师动态选聘制度、卓越课程建设计划、贯通式博士生培养制度、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等领域进行的系统性改革进行全国推广。
什么样的老师可以担任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的担任年限应该是多久?这些难点在交大2008年开始实施的导师动态选聘制度面前一举打破。博士生导师动态选聘制度以学术水平和能力为根本标准,以工作岗位为核心,取消导师终身制,打破职称限制。导师动态选聘制度给予了师生们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只要足够优秀,讲师都可以担任博导。截至2014年底,在交大博士生导师队伍中,副高职称人数达到154人,占总人数的10%,中级职称人数达到30人,占总人数的2%。沈红斌作为首批以副教授身份担任博导的老师之一,近年来他培养的学生连续出了两篇上海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生导师王新兵教授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说:“我2009年评为副教授,不久成为博导,这种制度使得我们中青年教师能较早选带研究生、组成具有活力和战斗力的梯队,对于科研、学术等都有明显促进。”
上海交大代表团参加2013年在日本举行的“亚洲校园”活动
2014年10月27日,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Jean-Marie Lehn教授做客大师讲坛
交大研究生享有丰富的国际交流机会,每年研究生出访人次达千人以上,每年有170余名学生能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数百人次获得国外访学、暑期学校、国际会议等项目资助。学校承担亚洲校园多个项目,是“C9-G08联盟”及其博士生论坛的C9高校负责单位,举办“中欧博士教育合作与对话国际研讨会”、“U21”国际大学联盟博士生论坛等诸多际交流活动。
“要求严”,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体系
早在1999年,交大就开始实施博士论文双盲评审、预答辩、后10%重点审议制度,经过多年探索,已逐渐形成了当前的研究生培养全程质量监控和学位论文监控体系。2010年,学校成立了“学院—学部—学校”三级学位评定委员会,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学术权力的科学运行。学校建立并完善符合学科特点与时代特征的学术论文发表制度;加强学术规范教育,对研究生出现的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格处理;严格执行学位论文监控体系,每年约有30名博士生暂缓进入下一个培养环节。
2014年研究生院赴各院系开展人才培养工作调研
2014年,建立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进管理体制“三个转变”,深化“教授治学”。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下设交叉学科研究生教育指导分委员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分委员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指导分委员会,由著名学者、一线导师和院系相关领导组成,承担研究生教育指导、咨询和监督职能,提升研究生教育科学决策。
学科建设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学科整体水平得到迅速提升,为研究生成长提供了优质教育平台。2011年起,学校对学科布局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机制,从2011年起至今停建了13个一级学科,将学校在建学科集中到56个。
“求创新”,把创新精神融入学生成长的血脉中
与日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一直是交大人的重要传统。学校率先实行研究生入学申请制、导师动态选聘制、博士论文双盲评审、博士论文海外评审与国际答辩等办法,不断深化教改,提高办学质量。创新举措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层出不穷:2010级博士生王美晓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实现了博士生作为第一作者在该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近年来毕业的优秀博士生钱璐璐、陈玉旺、李大伟、赵文华等已在海外著名高校成为助理教授等等,他们就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的最好诠释。
近年来,交大共获得38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7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获上海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市第一;在诸多研究生学术创新活动或竞赛中表现优异,连续两届获挑战杯科技竞赛全国团体冠军。教改项目“创新机制和举措,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3年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是国家层面为数不多以博士生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成果奖之一。
在教育部第三轮一级学科评估工作中,上海交大3个学科排名第一,9个学科排名前三,15个学科排名前五,29个学科排名前十。2014年工学、理学、生命医学、人文社科四大板块16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前1%。以工程学、材料科学为代表的部分学科在多个世界性排行榜中跻身世界前50名,标志着以工科为代表的优势学科已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强势学科,理学、医学、农学、人文社科等学科也在快速发展。
“重实践”,在实践中提升能力与服务社会
《上海交通大学章程》第五条中,明确了学校的办学宗旨为“修一等品行、求一等学问、创一等事业、成一等人才”,人才的成长离不开实践,交大一以贯之的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中得到集中体现。学校积极对接教育部政策,促进研究生教育结构的转变。以“实践应用+科学研究”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与贵州省、辽宁省、深圳市等多个地方政府推进实施人才培养战略协议,与宝钢股份等国内重点骨干企业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精英工程人才运行机制,与最高人民法院等共建法学教育实践基地。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在社会上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上海交大和中国商飞研讨深化人才培养战略合作
为满足国家大型民用飞机产业对航空科技人才的迫切需要和长期需求,学校与中国商飞公司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选聘中国商飞公司8名博导和23名硕导,实施研究生联合培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国际领先水平、能够自主解决我国民用飞机研制关键问题的科技专家后备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发展的无缝衔接,研究生提前进入科研实践岗位,尽快融入设计研发团队,缩短科技人才成熟周期。
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研究生毕业典礼隆重举行
钱学森先生的恩师、交大已故老教授陈石英先生对大学的内涵有过这样的阐述:“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从交通大学办校伊始,“教化人才”一直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在“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交大的研究生教育经过多年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质量正在不断提升。“莫望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在当前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上海交大将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措施,寻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新办法,挖掘研究生培养的新规律,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为国家乃至世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