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揭晓 百名中学生畅享“学术盛宴”[图]
上海中学的魏洵婧和普通高中女生一样都爱美,不过她更爱数理之美。面对缕缕青烟,她推导出恒温热源上方气流运动的偏微分方程,并建立了烟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模型。今天(10月29日),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终评在上海交通大学落下帷幕,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5名,魏洵婧等三名高中生获得“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
一位中学生正在展示自己的科院成果
寻找青年科创“潜力股”
883份申报材料、140名评委历时3月完成初评、近60名院士评审历时一周开展终评……从材料筛选到面试评估,院士们发掘了不少青年科创“潜力股”。
来自苏州中学刘君达自小喜欢天文,2014年建立了个人的小天文台,进行小行星的搜索,至今已发现21颗小行星。此次携“基于小口径望远镜的小行星测光研究”,他一路过关斩将进入终审,获得一等奖,并将“明天小小科学家”称号收入囊中。
“今后,我希望能够在天文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刘君达时刻关注引力波、暗物质等天文学界热点话题,并表示将联系更多台站联合继续目前的研究,采集小行星测光的大数据样本。
据了解,由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周凯旋基金会共同主办“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已举办15届,旨在选拔和奖励优秀高中学生,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后备力量。在终评活动中,评委们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能力、兴趣志向等,以科学家的视角和标准“选择未来的同行”,并鼓励他们投身科学研究事业。活动最终评选出一等奖15名,二等奖35名,三等奖48名。
终审评委阵容“豪华”
记者了解到,本次活动由54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终评委员会采用一对一项目问辩、圆桌讨论和能力测试的形式,对98名入选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个人综合素质等进行深入考察。
在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副主任单长勇看来,这群“明天小小科学家”们拿出手的科研成果一点都不“小”。他在这次活动中发现不少科研的“好苗子”,“从成果的完成度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群高中生的科学素养可能比研究生还优秀。”
“将近60名院士和专家齐聚交大,花费近一周开展评估。这‘阵仗’不亚于教育部‘百人计划’、‘千人计划’评选,并且从评委的角度来说难度更大。”活动评委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表示,不同于往常以项目为核心的评选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的评选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分析问题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发掘有科研潜力的拔尖人才。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徐延豪指出,这项活动不单纯是一次评奖比赛,它是中国科学界联手打造的国际国内著名的科学家与优秀青少年科技爱好者交流的最高平台,它更大的价值和意义是发现有潜质的青少年,鼓励他们把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高校助力培养未来科学家
据了解,本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首次走入著名高校,上海交通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科教资源为小科学家们展现了更广阔的科创舞台。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回顾了此次比赛历程,以校长、师长和院士的多重身份深情寄语中学生——树立追求科学真理的鸿鹄之志,保持探索未知的好奇之心,坚持走好实践的科研之路。他希望中学生能在大学领悟到科研之路,不仅需要对真理的热爱,还需要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作为终评活动举办地,上海交通大学结合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特色校园文化,为同学们准备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使学生领略专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学术氛围以及大学校园的文化气息。在为期一周的终评活动中,小科学家们时而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玩转创新实践项目,时而对话诺奖大师、零距离接触前沿科学,并参加了以交大校园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定向越野赛等文化体验活动。
单长勇表示,相关部门将联合高校资源继续丰富发掘和培养未来青少年科学人才的方式,为中学生提供更多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16.10.29
原文: 第16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揭晓 百名中学生畅享“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