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三年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 4个区先行试点

28.08.2014  16:31

  2014学年开始为“先行先试”阶段,徐汇、杨浦、闸北、金山4个区先行试点,提炼核心经验,为制定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规划做准。

  2015学年起进入“全面推行”阶段,各区县根据自身实际与需要制定三年规划,选择实践点,找准突破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校际间均衡。

  2017年年底全市基本形成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家门口的好学校”形成一定覆盖面,基本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

  本报讯(记者 彭德倩 彭薇)如何令“放心好学校”越来越多?怎样卸下家长们心头的“择校”大石?昨天,市教委发布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路线图”,将通过资源整合、多校协同,努力提升每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缩小区域内的校际差距,力争实现“让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都优质”的目标。据悉,这是本市在全国率先整体通过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验收后,持续深化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由此尝试探索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学区化办学是指在区县范围内因地制宜地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将区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结合成片进行统筹; 推动学区内学校之间骨干教师的柔性流动,促进设施设备和运动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分享; 全面提升学区内教学管理、教师研训、学生活动、课堂改进、质量考核等工作水平,从而缩小差距,让同一学区里的“不一样的学校一样的精彩”。集团化办学是指在一个核心机构或品牌学校的牵头组织下,依据共同的办学理念和章程组建学校共同体,在学校规划、日常管理、课程建设、教师发展与设施使用等方面实现共享、互通、合作、共生,进而实现共同体内优质教育资源品牌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的校际联合,另一种是跨区域的学校之间的联合。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指出,上海义务教育发展已经走过了“均贫富”阶段,简单的“有学上”已无法满足老百姓对教育的深层需求,社会所希望看到的优质和政府所追求的均衡,都不是静态的平均,而是以“每个孩子在学校里都能得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的教育”为目标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