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硅谷,也别忽视自身特质
23.08.2016 17:39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开放和包容,是硅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文化特征。硅谷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包容移民。如今,新硅谷人中大概37%是非美国出生人口; 在硅谷工作的人中,有65%来自美国以外,其中亚裔占据硅谷外来人口的60%。而且,越来越多的非美国国籍科技人才成为硅谷科技企业的联合创始人。这些人将硅谷打造成全球科技革命策源地、全球科技活动最活跃区域、年轻创业者的创业天堂。
与此同时,人口流入意味着硅谷科技与文化的跃迁。一种无需经历阵痛式改革的跃迁,一种无需打破阻力的革新,每一个细胞都是鲜活的。由此,硅谷形成了引领世界潮流的创新文化。
从硅谷的经验来看,文化包容性越强的地区,基础研究能力越强,产学研融合程度越高,所处的价值链环节也就越高端,其在科技创新的领导趋势和支配地位越发明显。上海在建设科创中心的过程中,应当深入思考如何形成更具包容性和开放度的创新文化。这里面,一个关键变值是“人才集聚”。如果上海像硅谷一样,能够集聚全球一流的科技人才、吸纳全球一流的创业者,某种程度上就可以拥有像硅谷那样的创新源动力。
当然,在向硅谷学习的过程中,要避免进入一个思想误区,即过度关注硅谷而忽视自身特质。上海与硅谷有诸多不同。比如,硅谷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来源于无数的“小企业”,而上海发展规划中体现的主要思想仍然是“大”;硅谷发挥的是小企业的灵活性,上海则期望发挥城市体量的规模效益。创新主体不同,创新文化的特质理应有所区别。另外,上海的历史文化、思想观念等,与硅谷也有着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应当学习硅谷的创新文化,但不能照搬硅谷,而要思考如何培育具有自身特质的创新文化。
第一,构建创新创业差序格局,培育更具包容性的创新文化。培育上海特质的科创文化,某种程度上需要“人不和”。所谓“人不和”,当然不是指人心不合,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体现这种价值取向的正是多样文化、多样观念、多样价值观的差序格局。
在此过程中,有两点需要关注:一,上海曾经具有很强的文化包容,但在成为超大城市之后,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性表现出了减弱趋势。解决这一困境,需要在庞大繁琐的社会管理和自由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之间予以权衡和协调。二,创新文化不仅来源于创新精神,也来源于制度安排。包容性制度是指激励科技创新要素集聚、释放创新创业活力的制度,如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平等竞争、竞争性价格机制等。与包容性制度相对的,是汲取性制度。汲取性制度主要服务于已有利益格局和产业格局,并通过对已有利益格局和产业格局的增强,不断强化制度框架。上海建设科创中心需要挑战已有的利益格局、获利途径、财富规则,需要强化包容性制度、削弱汲取性制度,释放科技创新创业的活力。
第二,科技文明要落地,离不开海派文化的孵化。海派文化是商业文明的产物。塑造上海的科创文化,需要充分尊重商业文明。目前,一谈到企业总是过于强调创新经营理念,过于强调打破规则,过于强调革新管理模式。强调创新本身没有错,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基本道理,即商业文明是建立在法律制度保障基础上的。只有法律能够有力地打击各种巧取豪夺,企业才愿意从事科技创新;只有制度能够保障公平公正,草根才有勇气承担创业风险。就此而言,科创文化是商业文明充分成熟完善后的产物,是商业游戏规则得到法律尊重和制度保障后所自然孕育的产物。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必须推进法律制度的成熟完善。只有依靠法律和制度,商业文明才能够唤起科技文明。
第三,推动金融改革创新,激活科创文化。科创文化的背后,是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融合发展。上海构建科创文化,离不开科技金融体制创新的推动,以为创新创业梦想提供“种子资金”和“天使资本”。需要强调的是,科创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市场。以财政性投资为主导的银行融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科技创新创业的融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形成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以财政性投资为辅的市场模式。
第四,通过制度创新释放创新热情、激活创业激情。上海的不少国企和外企具有极强的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也蕴藏着极强的科技创新潜力,但未必具有科技创新的动力。只有触动现有的利益格局和产业格局,才能够倒逼国企和外企的科技创新。为此,需要构建一种机制,通过人才的集聚培育科创文化,从而策动基础性、革命性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发展。
具体来说可分为四步:一是吸引风险投资公司从事科技创新投资孵化;二是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催生新产业,倒逼传统产业升级;三是以科技进步催生新的生产方式、引领新的生活风尚、塑造新的商业文化;四是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新的市场需求,促进产业技术与理论创新的融合进步,成为全球新知识、新思想的策源地。(作者 曾赛星 汪朗峰 上海交通大学) 【来源】解放日报
本文来源: 科学技术委员会
23.08.2016 17:39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