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第三十一期大医时间讲座[图]
12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院长孙锟教授做客“大医时间”讲座,于东上院500报告厅给同学们带来了有关《做一名好医生》的精彩演讲。
孙锟教授首先分享了他自己的学医经历。他说:“我从出生第一天起就注定要当一名医生。”孙锟教授家族八代行医,他正是怀着传承家族事业的使命,义不容辞地选择学医。在家族中对孙锟教授影响最大的人是他的祖父。1998年,当孙锟教授只身一人在美国留学时,曾饱含热泪写下了怀念祖父的文章《我的祖父》。在讲座中,孙锟教授以同样的深情讲述了祖父与他的故事:1964年,孙锟教授出生,他的祖父喜出望外,决心要让长孙继承医生的事业,于是从孙锟教授出生起,每月存下五元钱,“天塌下来也不得动用”,以供他日后读医学院用。孙锟教授至今保留着这本寄予祖父厚望的珍贵存折。“文革”时期,医院里只有孙锟教授的祖父一人坚守,给病人看病。
孙锟教授感叹,当今的很多医生都仅仅是看“病”,却忽略了“人”。医生看病人,要体贴病人、关心病人,孙锟教授的祖父为病人诊疗的样貌依然深深镌刻在他心中。孙锟教授小时,每年中秋,祖父曾经的一位患者都会送来月饼表示感谢,该患者去世时还不忘叮嘱儿子:以后中秋要给孙医生送月饼。这样真挚的医患关系无比动人,更令孙锟教授感受到医生这一职业的崇高和神圣。孙锟教授的祖父是他一辈子的偶像,是他医路上的指路明灯。1976年,孙锟教授的祖父突发胸闷,等到孙锟教授父亲拿药时,他已经不省人事了。在人们都不懂急救的情况下,赶来的医生却因强心针的针头太短无法注射,导致孙锟教授的祖父就这样离开。孙锟教授无比痛苦地叹息道:“如果早点拿药给他,如果大人们懂得急救,如果医院的医生尽责一些、医术高一些——可就是这些如果,夺去了曾经挽救无数人生命的我敬爱的祖父的生命。”祖父的病逝使孙锟教授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他不仅也要做医生,更要做一个好医生。
孙锟教授向在座同学强调,要做一名“好医生”就要有刻苦精神、学会沟通、勇于创新。好的教学条件与精良的硬件设施不一定能培养一个好医生,自身努力才是关键。孙锟教授谈起当年他在温州医学院求学时的艰苦条件:虽然经济尚不发达、学校设施简陋,但晚上学生们依然在路灯下围成几圈看书学习。正是因为努力,孙锟教授在硕士毕业时就掌握了超声技术,参加工作后也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博导。同时,孙锟教授强调一个医生不能拘泥于医学,还要学会与不同的人交流沟通。医生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希望同学们要经得起考验、勇敢面对挫折、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而对于成功与收获也不能自满,不骄不躁,不嗔不怨。
最后,孙锟教授回答了同学们的提问。针对医生在回天无力、无法挽救生命时面临的痛苦,孙锟教授表示,医生并非全能,能做的是尽己所能,人们理当积极面对人生和生命。而对于家族中没有医生的“医一代”与医二代、三代的竞争问题,孙锟教授说,是不是医生的后代并不重要,关键是这个职业要得到传承。孙锟教授还详细解答了同学们关于中医的发展、儿科医生短缺和行医的责任与压力等问题。
讲座尾声,孙锟教授告诉同学们,一有时间回家,他都会去为长眠故土的祖父上坟,给祖父讲一讲自己的成就、自己的生活。他还说,下辈子如果还有机会做医生,还是会选择儿科。这就是一名医生,心之所向,素履所往。同学们也表示,要像孙锟教授一样始终保有一颗虔诚的心,为医学事业而努力奋斗,做一名真正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