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拆”字换成“留” 廊下郊野公园上半年创收1000多万

13.05.2017  01:13

 

作为上海7所郊野公园最先开园的廊下郊野公园,不依托政府资金支持,仅2017上半年已经吸引游客56.18万人,创造收入达1000多万。按照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的话说,就是把“”字换成一个“”字,除了让农民住进安置房,还尝试保留一部分民居,改成民宿,“洒落”在廊下郊野公园中,以点带面,让村民自主参与,建设田园小镇。

图片说明:独具特色的民宿

        以“”为本 打造功能农场式主题公园

2012年,依据《上海市基本生态网络规划》,上海启动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工作,在全市规划了21座郊野公园,并按照规划布局和近期实施可行性,确定了7个(“5+2”)近期建设郊野公园试点,廊下郊野公园的特色就是以“”为主。2015年10月廊下郊野公园成为上海第一家开园的郊野公园。“把农民赶上楼房,把乡村完全变成城市,这是不合理的”,廊下镇党委书记沈文告诉记者:“廊下的空间布局4万亩是农用地,3万亩是生态园,1万亩是建设用地,我们打造田园小镇,从空间布局和土地构件来讲比较合适。”据沈文介绍,廊下镇的目标就是要打造成一个田园小镇,和其他郊野公园建设方式不一样,廊下郊野公园的定义是多功能农场式的主题公园。

图片说明:吸引大批游客的草莓种植园

  以乡村为主 办公园不能破坏郊野肌理

东方网记者在廊下郊野公园看到,公园并没有围栏,也没有售票处,完全处于开放式状态。在廊下郊野公园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散布着民宿、农家乐,生态园、马术农庄还有草莓种植园等。记者发现一部分民宿主人还是廊下镇居民。如此大的廊下郊野公园,还处于一个完全开放的状态。沈文告诉记者,廊下郊野公园之所以将这些农业旅游景点散乱的分布在各个角落,就是希望以点带面,通过这些景点的发展,来带动周边区域共同发展。以乡村为主办公园,就不能破坏乡村的肌理,只有在它原有的基础上谋求创新,才能保持长远发展。

图片说明:白墙蓝瓦的村民安置房

        “”字换成“” 共建美丽乡村

廊下郊野公园开园以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一个“”字换成一个“”字。以“”为本的廊下郊野公园,不能将具有乡村特色的房子全部拆掉换成楼房。东方网记者在廊下镇看到安置房是统一的蓝砖白墙格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色彩。“安置房只是将村民安置到了这里,原本打算全部拆除的民居,现在保留了57幢。”据沈文介绍,保留这些民居的目的是希望未来引进更多社会资源,保留原来村居色彩,在这个基础上打造廊下镇特有的民宿。沈文不赞成完全将民宿打造成酒店式,还是希望未来更多有志于乡村改造的年轻人能够参与进来,共同建设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