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研修班在我校开班

25.08.2014  11:30

  8月19日,孔子学院总部暨国家汉办主办的孔子学院外方院长研修班在我校拉开序幕,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加拿大、德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24个国家的32位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齐聚我校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开始为期10天的研修。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许嘉璐,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苏明及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等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主持。 

 

78岁的许嘉璐先生给外方院长们讲演“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国家汉办主任许琳致辞

  自2004年开始,我国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至今已在122个国家建立450所孔子学院和660多个孔子课堂。许琳在讲话中指出,孔子学院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也对自身发展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她说,面向孔子学院外方院长举办研修班,以介绍、体验中国文化为主题,希望加深外方院长对中国的了解,提高孔子学院的建设与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好孔子学院沟通中国与世界各国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我校党委书记童世骏在开班仪式上致辞

我校副书记兼副校长任友群主持开幕式

  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院长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ogersen)和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马歇瑞(Pedzisai Mashiri)相继代表外方院长发言。曹伯义表示,此次研修是个很好的机会,不同背景的院长济济一堂,分享、交流办学经验,相信培训既能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窗口,也将搭建起新的友谊之桥。

丹麦哥本哈根商务孔子学院院长曹伯义(Carsten Boyer Thogersen)致辞

  “我们培养本地的津巴布韦人成为中文老师,让孔子学院的师资本土化。”马歇瑞跟大家分享了他们培养本土汉语人才的经验。津巴布韦大学在2007年举办了孔子学院,将中文课程纳入大学正规课程体系当中,并制定相关学术规则,以推动中文课程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播。“我们的目标很高,还设置了博士项目,以确保中文和中国文化教学的可持续性。

津巴布韦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马歇瑞致辞 

  苏明在致辞中重点介绍了上海的有关情况。他说,上海是中国对外交流最频繁、范围最广、辐射最深的城市,目前共举办了41所孔子学院和45个孔子课堂,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是国内第一家挂牌的单位,在国际汉语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教委将继续为华东师大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全球孔子学院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汉语推广和建设作贡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苏明致辞

  “在世界各地的汉语讲堂上,都活跃着华东师大人辛勤耕耘的身影。”童世骏在致辞中说,学校专门设立了孔子学院工作办公室,通过搭建全球教育理论与教学平台,有效整合全校有关汉语国际教育以及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优势资源,在孔子学院建设和汉语推广事业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集全校之力,全方位、多层次地支持孔子学院的建设,积极为推动全球孔子学院的发展和提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大会现场

  目前,我校先后在美国、意大利等国承办了8所孔子学院。2008年底成立的华东师大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是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在国内挂牌的第一家单位,以培养国外本土化汉语师资为主要任务,至今已经完成了包括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公派教师、汉语志愿者的选拔及培训,校长团、学生团培训,教材培训等工作,接待学员超过12400人。为了承办好此次研修班,我校邀请众多国内外一流学者与外方院长深入探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外交及孔子学院建设,其中许嘉璐、乔依德、姜海山、杨洁勉、严世芸、钱文忠、周明伟、曹景行等知名学者将带来多场精彩的专题讲座,主题涉及中国儒家经典、外交、经济、政治、中医和中西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外方院长也将围绕“孔子学院重点项目策划经验分享”、“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如何吸引社会组织、中资机构参与孔院建设”等议题展开系列研讨,交流办学经验,促进全球孔子学院之间的沟通合作与信息共享。研修期间,我校还安排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实地考察活动,外方院长将到南孔庙探访孔子学院的前身,到黄浦江感受海派文化的魅力,到上海城市文化发展陈列馆追溯申城历史,到衢州寻访浙江文化,到衢州二中考察当代中国的中学教育,还将亲身体验包饺子,面对面地接触川剧、昆曲、评弹等中国传统文化,而参观东方明珠、陆家嘴金融区和上海大众企业,将让外方院长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发展状况。

大会出席人员合影

  开幕仪式结束后,78岁的许嘉璐先生即给外方院长们作了题为“中国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讲,他说之所以想讲这个题目,是因为“孔子学院是一个展示中华文化的最好的平台,也是中华文化和所在国的文化进行零距离接触和交流的平台。只有把握中华文化这三个时段内在发展的逻辑,才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

 

田波澜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主页题图| 刘晓晶  来源| 国际汉语教师研修基地  编辑| 吕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