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设学院举办杨伟光院长追思会[图]

27.09.2014  12:39

2014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原台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杨伟光同志因病逝世。学校第一时间发去唁电;原校党委书记王宗光、原校长谢绳武,党委常务副书记郭新立、党委副书记朱健等校领导均向以不同方式对杨院长的逝世表示了悼念和怀念。全院师生员工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9月24日上午,媒体与设计学院在媒设大楼A204会议室举行“杨伟光院长追思会”。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昊,媒体与设计学院首任党支部书记李彩英、首任常务副院长夏平建、第二任院长张国良,原常务副院长蒋宏、原副院长顾惠忠、现任院长李本乾、著名媒体人姚欣保研究员,以及杨伟光院长开门弟子博士生吴湛微等参加了追思会,影视系主任李亦中教授提供了书面发言。会议由媒体与设计学院党委书记单世联主持。

追思会开始前,全体与会者起立默哀三分钟。

在悲痛的气氛中,与会领导和老师分别从建院经过、学科建设、学生培养以及学院重大活动等各个方面,深情回忆了杨院长在媒设院的工作情况,对杨院长的知识学养、办学理念、工作方式、负责精神等做了较为详尽的追忆。发言者声情并茂,娓娓道来,聆听者深有同感,插话补充,基本完整地呈现了杨院长在学院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杨院长与学院的渊源始于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发展的关键时刻。2001年初,学校决定成立媒体与设计学院。上下都明白,要在以理工科见长的交大发展文科,找到合适的文科院系的院长人选是一个关键。反复研究,几经周折,负责筹备的同志找到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新闻教育的深刻见解,杨伟光同志欣然接受了交通大学的聘请。在得到中央有关部门的同意之后,杨伟光同志正式担任学院首任院长。创建之初,杨院长对学院的办学思路、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并积极落实,初步形成了文理渗透、技术与艺术相融合、数字化、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思路。杨院长强调,我们要依靠交大的办学优势,融合院内不同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传播学和设计系。

杨院长心里一直装着学院、牵挂着师生。学院一旦有重大的事情,他都尽全力帮助并支持。学院举办首届“全球传播论坛”,杨院长承担本届嘉宾演讲的主持人并发表即兴演讲,使首次论坛非常成功。2007年他担任名誉院长时,学院举办建院五周年庆典,由于时间冲突不能亲自前来,但他还是为学院写了贺词。杨院长在学院领衔申报博士点,2004年就有了“数字媒体运营模式研究”博士点,他带领学院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他指导的两位博士生现在都是各自单位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老师和同学都依然记得,杨院长虽然工作很忙,但他来上海总是与院领导、老师座谈,给同学开讲座、作报告。杨院长多次为学院捐赠他的个人藏书和著作,成为学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特别难得是,杨院长安排学院广播影视专业、新闻传播专业和设计艺术专业的同学到中央电视台实习。按照杨院长的要求,部分同学还分别到《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实习,开启了学院学生面向主流媒体专业实习之路。

杨院长还十分强调学院的国际化工作,他认为高校新闻传播专业就应该像国外一流的新闻学院MIT办学一样,由学院派和实务派结合在一起的,引进更多的业界人才进入高校,并希望与更多的国际主流媒体和主流媒体教育的高校进行合作。

从在座各位领导和老师的回忆中,从很多小事中可以看出,杨院长具有宽阔的胸怀和高远的眼光,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求把事情做好,把学生带好。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他的为人、他的魅力和他的实干精神。

就像李本乾院长讲述的那样,杨伟光院长从他的行为上来看为人特别随和,没有官气。杨院长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财富,就是学院的定位:格局大,起点高。李本乾院长表示,“通过追思杨院长,我们要继续继承发扬老院长的办学理念,坚持数字化、国际化、产学研的办学。同时,要结合杨院长提出的把中央电视台建设成一流的新媒体大台,学院也要根据交大学科的特点,培养国际一流的新媒体传播人才,从而支持国家的新媒体传播以至整个传播事业的发展。

单世联书记对本次会议的目的和意义进行总结:“纪念先人,启发来者!”。

全院师生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把老院长未尽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把媒设院建成世界一流学院而努力奋斗。

深深怀念敬爱的老院长!

杨伟光院长生前与学院领导的合影(右起:蒋宏 杨伟光 李彩英 王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