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武亦姝拿下《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带动诗词热

09.02.2017  08:04

  据《劳动报》报道,这几天,16岁的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武亦姝圈粉无数,以317高分一举拿下《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冠军。《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向记者揭秘了诗词大赛出题的奥秘,并赞扬上海学校和家庭对古诗文教育的注重。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则说,他心目中的古诗文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6岁上海少女真牛

  “下列哪项与洞庭湖无关?”当备选项刚显示A、B两项“洞庭青草近中秋”、“遥望洞庭山水翠”时,武亦姝果断按铃,“我选C”,夺冠。

  2月7日晚,不少家庭一家老小坐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了这个诗词量达到2000首、写得一手好字的少女夺冠。在之前第四场比赛中,武亦姝横扫全场,与百人团同答题环节中9道题全对,创下新纪录308分,拿下这个环节里的最高分。

  以“”为关键字的“飞花令”环节,她娓娓道来,大赛评委、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蒙曼感叹:“她把上海女孩子的综合素质反映出来了,真牛!

  “平时看起来有些内向的小姑娘,一说起诗词来像换了个人,整个人散发着光彩。”《中国诗词大会》学术总负责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李定广为武亦姝夺冠感到骄傲。“上海选手在整个比赛过程中都表现得十分抢眼,武亦姝夺冠更振奋了文化教育届和许多上海家长。”出题要“高雅不高冷

  题目都很熟,就是答不出,这是不少观众的感觉。有趣又唤起观众对诗词记忆的题库是怎么来的?李定广教授告诉记者,为了这份题库,他和几位高校专家忙活了几个月。

  “不仅选手要海选,我们也要经历海选。”李定广说,从全国20所高校的40位古诗词专家中选出了六七名命题专家。

  作为学术顾问,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表示,命题范围基本上限于名家名作,避免相对冷僻的作品。题目还要能够“接地气”,贴近当代人的日常生活。“为了出题,我们隐居京郊,几个人先独自出题,再背靠背交叉审题,最后将题目逐一“过堂”,充分讨论和修改,直到没有异议才纳入题库。每一个环节都可谓绞尽脑汁,丝毫不敢懈怠。”

  李定广告诉记者,每逢“飞花令”环节,学术顾问们都绷紧了神经,怕万一选手说出非常冷僻的诗句,或临时杜撰一句“古诗”,在短时间内无法判断对错。为此,方笑一还同时打开三个庞大的古籍检索数据库,让人脑和电脑一起严阵以待,确保万无一失。

  古诗词学习要摒除功利

  诗词大会和不少选手,成为春节期间的热门话题,让李定广感觉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从报名情况看,古诗词热度在上海一直很高。”他说,海选启动以来,大量选手报名,行业和年龄跨度十分大。“光上海站参与面试者,就有三四百人。

  最终,上海有10多位选手进入“百人团”,“社会大众再次感受到了古诗词的美感和价值,这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

  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黄荣华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推广《传统文化读本》,不少学生抱怨高考语文只有6分默写,有必要学这么多古诗文吗?黄荣华说,在他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一个年级中喜欢语文的学生大约占30%,而真正喜欢传统文化的人只占其中30%。

  在黄荣华看来,古诗文教育最大的阻力来自于应试思维模式,这导致了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背离了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他主张,系统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先秦经典到明清小说,将《论语》《古文观止》《诗经》等有步骤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