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从机制入手 剖析农村环境问题
东方网1月26日消息:沪郊农村的环境问题是本次上海“两会”的焦点之一。截至目前,已有多份政协提案从机制角度关注农村环境卫生问题。
致公党上海市委提交的《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经费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提案指出,由于城市快速扩张和低端工业外溢等原因,市郊农村环境卫生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一些机制的原因导致农村环卫经费缺乏持续、科学的保障。
提案指出,农村环卫经费来源狭窄。市级财政补贴很少,各区财政力量不均衡,农村本身集体经济薄弱,少数村几无任何集体经济来源;由于农村环卫的公共属性,导致向村民收取保洁等费用的依据不足。
目前,市、区财政支出都与相关项目挂钩,属于“一次性”的项目投入。环卫项目完成以后,相关经费就执行完毕,后续的运营、管理、维护所需经费在项目立项时没有考虑在内,客观上造成农村环境卫生问题出现阶段性割裂:项目完了,经费保障也就没了。
市环卫部门的组织架构并未延伸到乡镇一级。乡镇没有对应的专职环卫部门,所以,从市、区拨出的专项经费到了乡镇一级,进一步使用和分配就很难有专职部门进行统筹规划。有时造成重复浪费,有时却经费不足或者分配不均。比如,保洁员队伍建设就严重缺钱。
九三学社上海市委提交的《关于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管体制和机制的建议》提案指出,在当前城市工业和人口向郊区转移、大量来沪务工人员涌入并在郊区聚集、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等新形势下,农村点源和面源污染共存、工农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叠加。
长期以来,农村基层环保监管力量不足。有关部门对种植业污染主要采取巡检措施,对动态变化较大的畜禽散养户的监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另外人口高度集聚产生的巨大污染负荷远远超过乡土环境承载能力。如果仅仅依靠环保等单一条线,农村环境监管难以做到全天候、全覆盖,缺乏网格化和村组覆盖。
目前,部分乡镇开展了相关试点。如松江区泖港镇探索属地“片长制”片区管理模式,实现了社区管理触角深入基层。九三学社上海市委建议,根据新环保法“县乡两级政府负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精神,借鉴部分区县采取的“片长制”等网格化管理方式,将农村环境监管责任纳入一种综合管理职能,发挥属地人员联络、发现、监督、调解作用,建立起全覆盖、全天候的农村环境监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