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递交提案
■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关注学校生命健康教育
■给予助人者荣誉和尊严■推动公益领域吸收就业
3月3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理事长郭长江参加会议,并向大会递交了《关于修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适应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工作新形势的建议》《关于加快遗体捐献工作立法的建议》《关于提高公益慈善领域就业吸纳能力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工作的建议》和《关于加快解决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参照享受全国劳模待遇问题的建议》五个提案。
这是郭长江第八次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两会”并递交提案。郭长江于2008年当选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之后连任。8年来,他始终关注人道公益事业,每年“两会”都会递交两个以上相关提案。会议间隙,本报记者对郭长江进行了采访,了解他参政议政的主张。
呼吁修订相关条例 适应器官捐献新形势
郭长江首先提到了他递交的关于修订《人体器官移植条例》,适应人体器官捐献移植工作新形势的建议。
2007年3月,国务院颁布了《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并于同年5月1日起施行。这对于当时的人体器官移植事业具有里程碑式重要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尤其是2010年之后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器官捐献移植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条例》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和目前实际工作有很大差异,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
自2010年3月开展人体器官捐献的试点工作以来,由中国红十字会参与器官捐献工作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和队伍开展这项工作,器官捐献与移植信息化体系基本完善,并且形成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较为成熟的政策框架。“这些工作与原有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出现了一些差异。”郭长江说。
他向记者摆出了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实现捐献2983例,有8293名器官衰竭患者因此获得医治,累计志愿者报名登记34049人,我国每百万人口年捐献率已从2010年的0.03,上升到2014年的1.24。“可以说,经过五年的努力,人体器官捐献体系已基本建立,并获得了公众认可,唤起了公民逝世后捐献器官的意识。”
因此,郭长江指出,必须尽快启动《条例》修订工作,以适应当前形势、主要工作和法制建设的需要。
他还建议通过《条例》修订,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规范各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保障器官捐受双方的合法权利,加强器官捐献与移植监督管理;建议在修订中充分研究和吸纳五年来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考虑新形势下器官捐献工作面临的相关问题,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呼吁推动遗体捐献立法 规范人体器官捐献工作
郭长江还提出《关于加快遗体捐献工作立法的建议》。
人体器官捐献工作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之一。遗体捐献(包括器官、组织、角膜等捐献)不仅能够提升我国医疗技术水平、挽救生命保护健康,还对推动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弘扬无私奉献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关于遗体捐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缺乏统一的全国适用的法律法规已成为制约遗体捐献事业发展的重大障碍。
郭长江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有法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对于遗体捐献这样涉及人的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事业,必须从法律法规层面做出明确规定,将遗体、组织、器官等捐献工作一揽子解决,明确开展遗体捐献工作的指导原则、行政主管部门、各相关单位职责、工作流程、利用途径、捐献人的权利义务等。”
近年,每年关于遗体捐献工作方面的两会提案都有十多件,涉及立法方面的也有不少。郭长江本人也一直关注这项事业。早在2008年第一次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他就联合杨澜、张文康等十几位委员递交了《关于出台遗体器官捐献法规的建议》。2012年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期间,他又递交提案,建议成立中国红十字会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已于2012年7月成立)。
建议推动公益慈善领域吸收就业 促进人才合理分配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郭长江首次对公益慈善领域吸引人才、增加就业率问题提出建议。
近年来,我国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以非营利组织为代表的各类公益慈善力量迅速发展壮大。2014年,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总量增长至54万个,较2009年增长了25.4%。公益组织不仅承担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职能,也成为就业新途径、新领域。“但是,当下我国公益领域对就业的拉动和吸纳能力并不理想。”郭长江说。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社会认知度差,从业者缺乏应有的社会认同;行政成本约束人才储备,阻碍公益行业专业化进程;职业化进程缓慢,业态涵养不足。
对此,郭长江建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牵头,会同民政部门,研究制定相关公益组织就业引导政策,增加公益领域的就业容量,提升公益行业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营造有利于公益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显著提升公益领域对我国就业的贡献率。同时,加快公益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为公益组织输送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
关注学校生命健康教育 救护培训从孩子抓起
2010年,郭长江曾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建议,将防灾避险知识、自救互救技能纳入九年义务教育教育教学计划和基本课程。5年后的会议上,他再次把目光投向青少年学生,建议进一步加强学校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工作,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在此次提案中,郭长江建议加强资源整合,发挥教育部门和红十字会的优势,进一步形成合力,加强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工作,保护广大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他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是把学校生命健康安全教育工作置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二是加强对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师资的培养。充分发挥红会的专业与技术优势,积极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健康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工作。
三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自救、互救技能的传授相结合。建议为学校配备专用的模拟人、三角巾、绷带等培训教具,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安全教育体验教室,开展体验式健康安全教育培训。
四是在学校广泛建立红十字组织,组建救护志愿服务队伍。平时开展人道理念的传播与健康安全知识的普及,在学校重大活动时,提供辅助性安全保障服务。
继续关注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 给予助人者荣誉和尊严
继在全国政协第十二届第一、第二次会议期间先后提出建议后,第三次会议期间,郭长江再次建议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参照享受全国劳模待遇问题。
南丁格尔奖章是国际护理界最高荣誉奖。南丁格尔奖的评选工作有十分严格的程序,各国红十字会负责推荐本国候选人参评,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最终评定获奖者。奖章每两年颁发一次,每次全球获奖者不超过50人。我国自29届参评以来,经中国红十字会推荐,已有68名护理工作者获此殊荣。
“但是,南丁格尔奖作为一项国际奖项,只有奖章而没有奖金,只有荣誉而没有待遇。为此,中国红十字会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曾多次呼吁解决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参照享受全国劳模待遇问题。”郭长江说。
郭长江表示,目前我国护理工作者的工资收入相对较低,如能解决全国劳模待遇,对改善其生活水平可起到一定作用,从而体现国家对护理事业和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怀。
争取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 优化公益事业发展环境
除了向会议递交提案,郭长江还在会上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在联组会议上,郭长江就公益慈善事业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引导问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了建议。
郭长江指出,公益慈善事业要走出目前的低谷,除了公益慈善组织自身努力外,舆论对社会公众的引导至关重要。
他表示,不能把公益慈善领域看成一团糟,要加强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恢复公众信心。不能把公益慈善事业看成富人和名人的事,不能用道德绑架慈善,要普及正确的公益慈善理念,倡导理性认知。同时,不能把监督与被监督对立起来,要形成舆论监督与公益慈善组织的良性互动,更好地促进事业发展。
“公益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促进了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但是与民生需求相比,与公益组织提升能力、发挥更大作用相比,还有很大上升空间。”郭长江说,政策支持对于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他指出,要更多地实现政府职能的转移和让渡,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使公益慈善事业与国家保障救助体系互补衔接、形成合力;要制定更多鼓励和引导公益慈善事业发展的政策,适应新形势和新需求;在动员社会捐赠资金的同时,要进一步增加公共投入,通过公共资金的引导,促进社会组织体系的优化和能力的提升。
来源:中国红十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