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成立“妇产科医联体”致力协同改善患者和孕妇就诊体验

03.11.2015  11:21

随着“单独二孩”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增加以及妇科疾病谱的变化,民众对妇产科诊疗技术和服务要求日益增加。而当下,“优质妇产科医院人多排队长”、“对临近的医疗机构不放心”、“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则影响了患者和孕妇的就诊体验。今后这样的状况将会改变。“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下简称“妇产科医联体”)28日正式成立。

该妇产科医疗联合体由复旦大学医管处及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共同牵头,联合了复旦下属其他11家提供妇产科诊疗服务的医院共同组建而成。据悉,12家成员单位在全上海10个区县形成了具有14个诊疗点的妇产科诊疗网络。该网络共拥有妇产科床位1719张,2014年妇产科门急诊数高达267.4余人次。这是上海首个妇产科医疗联合体。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妇产科医联体管委会共同主任徐丛剑当日对记者表示,成立妇产科医联体是希望通过整合资源、服务医改、提升品牌、共谋发展,促进诊疗技术规范化、服务同质化,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让老百姓能享受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据介绍,医联体形成后,成员医院将在妇产科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流程优化、信息共享、精细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融合。

据介绍,妇产科医联体将探索建立专科方向的“双向转诊”机制与渠道。“双向转诊”是国家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点举措,三级医院收治高危、疑难患者,而慢性病和康复期患者可转至一级或二级医院。此前,在医联体建立之前,即使在复旦大学体系内,医疗机构间也没有形成顺畅的深度合作关系,多数情况下患者转诊有许多困难。

复旦大学方面表示,医联体的建立使得这一范围内的“双向转诊”形成一种常态合作机制。据了解,目前,为了获得优质服务,患者往往选择三级医院就诊。虽然复旦大学的各附属医院大多为三级医院,但因种种原因,其医疗资源的利用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一部分医院收治病人能力的上限不断被挑战,而另一部分医院的医疗资源又常被闲置。

校方告诉记者,成立妇产科医联体将不仅有效推动专科医生和患者合理分流,扩大优质妇产科医疗资源的辐射面,而且加强综合性医院与专科医院之间的优势互补,克服专科医院与综合性医院在妇产科领域发展上的资源差异所带来的困境,以提高妇产科专业整体服务效率和水平,更好地服务广大民众。

复旦大学透露,医联体的建立也将重点在各成员单位间打通“绿色通道”。各成员单位在医联体平台上通过资源分享实现快速分配,患者在任意一家成员单位即可按程序预约妇产科医院预留的部分床位和专家门诊。妇产科医联体方面透露,目前,妇产科医院已对成员单位中的中山医院妇产科一些特殊病例开放了超声筛查的“绿色通道”,帮助部分在中山医院建卡的高危及疑难孕妇做超声大排畸,而这项服务原先只面向在妇产科医院建卡并承诺在妇产科医院分娩的孕妇提供。

此外,医联体鼓励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开展多中心研究,合力解决临床的科研难题。据介绍,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计划一方面派出业务骨干指导联合体内妇产科合并传染性疾病的诊治,另一方面与医联体内其它医院开展紧密合作,如邀请“红房子”的骨干医师指导妇产科学科发展,从而实现技术的交流、完善与提升。

国外经验表明,构建医联体可以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质量和整体效率,避免医院盲目扩张,对医疗机构发挥协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复旦大学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认为,新形势催生新的医疗运行模式,妇产科医疗联合体的建立是复旦大学在儿科医联体后的又一重要尝试。桂永浩说,对复旦而言,实现各家附属医院妇产科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意义不仅在于为民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将助力探索出专科发展的“复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