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如何上好一堂课”,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断反思

20.06.2016  11:59

“如何上好一堂课”是一个教师的永恒话题。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多年,之前是给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学生上美术课,同时还承担着美育及素质教育的任务;而这几年一直在中等职业学校教授与美术相关的专业技能课。不知是不适应角色的转换,还是没有摸清教学对象的特点,自己总觉得没有任何成就感,甚至还觉得上课越上越难、效果越来越差,甚至产生强烈的挫败感,无奈、焦虑至极。为什么会这样呢?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6月17日下午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王珺萩老师分享的一趟课犹如及时雨,帮助我释疑解惑,也促发了我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度反思。

现在绝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教师抱怨学生基础差、素质低,无法“教”;学生指责学校条件差、设备旧,讲课没新意,不愿“学”。这诸多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里呢?无论是学校教育教学资源不足、还是教师专业实践经验匮乏、技能低下,甚至招生几乎没有条件限制,生源成份复杂等,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模式与生源基础薄弱及成份复杂的现状不适应问题。学校现在既然招收了这些学生,我们就有责任和义务培养和教育好他们。教育落到实处就是要上好每堂课。

到底怎样才算是一堂好课?好课的标准应该有哪些?如何去上一堂好课?王老师在分享中指出,一堂好课,应该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在教学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评价中。尤其在教学评价中是最能看出一位老师的教学水平。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应体现在教学环节的引领,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学结果的评价和指导。

一堂好课,应该是师生双向的。呈现的是“学习课”,而不是单纯的“教学课”。师生都是学习者,都在超越自我,同时互相帮助和交流,学生不但能看到教师思维的结果,而且能看到教师思维和探索的过程。教师不应摆出一副专门教导别人的架式,学生也不可以摆出等待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架式。在一堂好课上,教师首先是个学习者(学者),其次是个引导者,最后才是个管理者和领导者。这样的课,才是“学习社会”所需要的好课。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割舍掉原有的、习惯的教学方式,采用适合现在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专业课采用“模块—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使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和大量反复的专业实践感知知识,增长才干。

其次,一堂好课,应该是学生自主的。它不是单纯的“执行课”。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个策划者而不是单纯的执行者,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工程师而不是一位“教育技术工人”。在遵循大纲要求和教育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他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应该能够自主策划一堂课,一周课,一学期的课,一年的课。教学活动如果由少数人策划,多数人去“落实”,这种课充其量不过是“批量生产的拷贝”,其必然缺乏创造性。许多人认为学习期间的任务只是接受,将来工作时才需要创造,殊不知创造性是从小养成的一种心态和思维方式,如果课堂教学无创造性,势必潜移默化地养成学生复制型的思维方式、非创造性的人格,将来也难以有创新。

最后,一堂好课,是给学生上的,不是给听课人上的。课上得好坏,首先要向学生调查,看孩子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应该“以人为本”,不应“以知识点为本”;应该“眼睛向下”,不应该总是“眼睛向上”;应该是“本色”而不应该是精心排演的“一台戏”。

文章的结尾引用王老师的几个建议与教师同仁们相互勉励:

突出学生,教师该低调。课堂不是你表演的场所。

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传递实现的,而是通过不同维度的意义建构而生成的。

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点评环节。

 

                                                                                                                                                                                                黄莉萍 上海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