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三院现"中国好病人":即使手术失败也不怪医生

11.12.2014  14:58

  东方网12月11日消息:在医患关系紧张而敏感的当下,上海第三人民医院最近遇到的一个病人堪称“中国好病人”——不仅向医生承诺,手术即便失败也不怪医生;相反,还要把遗体捐给三院。

  令人欣喜的是,这个“80%-90%可能下不了手术台”的高风险手术成功了。但回头想,如果没病人的表态,医生有没有可能去闯这个难关?

   "80%-90%下不了手术台"

  今年6月25日,对蒋阿姨来说很难忘怀:街道给老人做免费体检,B超查出她的肝区旁有肿块。“医生建议我去三级医院看看,我晓得这不是小事。

  心急如焚的蒋阿姨跑到家附近的一家三级医院,一一比对着大厅里贴着的专家名字及特长,最后挂一个外科“大专家”的门诊号。

  7月9日,就在看过门诊两天后,医院通知有空床位,可以住院。彼时,医生判断肿块是间质瘤,从十二指肠第三、第四段长出来。

  一周后,蒋阿姨被推进手术室。守在手术室外的老伴俞老伯想,手术一结束,全家的新生活就开始了。不料一个多小时后,“大专家”找到老伯说,“肿块侵犯的地方太多,要拿肿块,那么胰腺、十二指肠……等等一圈都要切掉。而且,要拿肿块,病人可能挺不过来,80%至90%下不了手术台。”俞伯伯断断续续地听着,感觉两腿发软。

  手术室里,蒋阿姨的肚子敞着,腑脏毕现,下一步怎么走,就等家属的抉择。

  “不切了。”根据俞家的决定,医生最终将蒋阿姨的肚子重新“”了起来。

  回想这次经历,其实蒋阿姨一家一开始就“心存芥蒂”,“刚住院护士就说医生让我们先挂水,至于为什么要挂,没有人给我们解释;后来,医生又一个劲地给我们推荐进口自费药,可能医生的这些做法都没错,但根本不跟病人沟通,让我们感觉很差。直到最后把肚子划开了要我们做决定,自然让我们心存疑虑”。

   我愿把遗体捐给你们医院

  这次手术的唯一进展是获得了活检病理,结果提示,肿块偏良性肿瘤,但蒋阿姨清楚,肿瘤面积不小,已侵犯到许多周围脏器,再发展下去,生命有虞。

  此后数月,这家人拿着病例跑了上海的大小医院,找正方、也找偏方。但,看着她的病例,医生均无奈地摇摇手。

  9月25日,蒋阿姨得知三院动过类似手术,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她要找的医生叫罗蒙,三院外科主任医师。

  “第一次手术医生的判断没有错,手术风险很高。你这个情况正好有一款靶向药物,吃了瘤体很容易缩小,手术机会就很大了。”第一次见面,罗蒙对蒋阿姨这样说。对后者而言,这样的建议已听过好多次。

  “很多医生都推荐先服用这种抗肿瘤药物,但这是全自费进口药,一年14万元。并且根据医生经验,连吃3年才有效。这40多万元投进去未必治得好病,只怕人财两空,如果是这样,我宁愿花这笔钱和老头子去旅游,去最后看一看世界。”蒋阿姨道出纠结,激发着罗蒙把治疗方案重新回到“手术”这条轨道上来。

  “我们知道吃药是最好的选择,但未必是最合适的,40多万元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就是一部车的价格,对很多家庭来说则是毕生积蓄。回头想想,很多病人的确因为家庭原因,选择到死也不吃药。”罗蒙对老太太说,“我们再想想办法。

  令这个外科医生意外的是,老太太接着说,“实不相瞒,我和老伴已经办好遗体捐献,即便死在手术台上,也不怪你,我还要把遗体捐给三院,算是对国家、对医学事业最后做点贡献。

  这天,送走蒋阿姨,罗蒙开始研究手术方案,他说,“我一定要为她做点事”。

   沟通与信任,让医患共闯难关

  蒋阿姨的这番话让这个外科医生很感动,这天,他和同组的同事、兄弟科室的同事不停地说蒋阿姨的故事,结果,被“激活”的医生很多。一个放射科医生当即表示,免费给老太太做个升级版的扫描检查,看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包埋情况。与此同时,老专家、相关学科专家集结起来,讨论多套手术方案。

  结果显示,一根关键血管与肿块尚有间隙。罗蒙团队认为,手术有成功的把握。

  两周前,蒋阿姨再度进入手术室。“能得到患者这样的支持,医患才可以并肩去闯一些难关。”罗蒙在术前这样感慨。

  而在蒋阿姨眼里,恰恰是因为医生的举动,她才愿意给医生“无条件的信任”。蒋阿姨说,忘不了第一次看罗蒙的门诊,那天罗蒙一直在手术,直到下午4点,罗蒙的同事从手术室一路跑下来接蒋阿姨,第一句话是,“让你们久等了!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手术前,罗医生不厌其烦地把手术过程画成一幅幅示意图,把手术过程给我们解释得清清楚楚,他团队里的医生也都是客客气气,你能感受到他们是在帮你想办法。”蒋阿姨说,和罗蒙团队一接触,下定决心要交给他们手术,不论成功与否。

  最终,手术与术前的一切判断相一致,整整8个多小时,肿块成功地被完整剥离。近日,蒋阿姨康复出院。本以为无路可走的病人终获新生。这是信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