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在新加坡即将成为母亲,命运轨迹被10年前的地震彻底改变
2018年5月12日,新加坡。31岁的周婷做完了例行产检。
这个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地方,一如既往的闷热,也一如既往的繁华、美丽。周婷来新加坡9年了。平日,会穿着职业套装和高跟鞋、烫着卷发,已和新加坡的白领并无二致。还有一个英语名,Tina。
这一天,她做完产检,内心却有一丝震颤。当地时间下午2点,她终于发了一条朋友圈:“灾难已经过去十年,曾经我也相信‘纪念是为了不遗忘’。现在才知道,有些事,遗忘才是最好的纪念。就让他们活在最真实的人生里。也许,不是所有的苦难,到最后都需要一个切切实实的交代。”
我忍不住发了一条微信:“我可以写写你的故事吗”?30分钟后,她回复:“可以。”
(一)
2008年5月12日,都江堰。
21岁的周婷,在当地开了一家小小的服装店。地动山摇的大地震,彻底把小店震塌了。
她哭了好几次。几度迷茫之后,她忽然想通了一些事:“人总是要站起来的。学习真本领、发展事业,才是最实在的事。”
仿佛命中注定的机缘来了。
当年6月30日,上海市政府与四川省政府签署了对口就业援助协议。协议承诺:在2008年9月底之前,为对口支援的都江堰市提供4000个岗位信息;帮助都江堰市1000人来沪就业;帮助都江堰市组织2.5万名劳动者在当地就业。
上海的很多单位和机构去都江堰招聘。上海现代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是首批去都江堰招聘的唯一一个培训机构。
上海现代应用技术培训中心首席代表郑信访记得,“现场搭了一个简易的工棚,大家依次排开。在即将收摊时,周婷来了,表达了强烈的学习愿望。我们第一批招了7个都江堰青年过来,周婷是唯一的女孩。”
就这样,7月22日,包括周婷在内的99名都江堰首批来沪就业人员,乘坐列车抵达上海。
上海现代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有两个教学点,华东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和上海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实训中心的数控机床加起来超过300台。当时周婷的第一感觉是:“被震撼了!老师讲课也很细致、系统,从工艺制图到每个指令都一一解释。”
按照计划,培训为期3个月。之后,要参加数控机床工中级国家资格证书的考试。培训机构免费提供培训和书杂费以及在校一切费用,灾区学生们在培训期间的基本生活补助也由爱心企业提供。而且工作也有着落,包括永准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在内的3家企业承诺,将接收他们到企业工作。
按照郑信访的话说就是:“希望用知识技术赈灾。通过职业培训给灾区青年一个实实在在的技术活,为上海先进制造业提供紧缺人才,为灾区经济腾飞储备高技术人才。”
2009年,来沪培训的都江堰学生将“川震灾区青年学生”反哺知识赈灾基金交给上海现代应用技术培训中心负责人。
(二)
我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周婷的情形。
那天,因为我去采访,几个正在上海培训的都江堰孩子一起从教室里出来。第一眼,我就看到了唯一的女生周婷:有些黑的皮肤,羞涩稚气的大眼睛,随意扎着马尾,和伙伴们一样,穿件白T恤,上面几个大字:“我爱中国”。问她来上海的感受,她认真想了想:“谢谢……真的特别谢谢上海的老师!”
“谢谢”这个词很平常。可当时的我,却从她真诚的眼眸中读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恩,这是个有梦想的孩子。
我开了个玩笑:“周婷长得挺像张靓颖啊。”她大方地笑了笑。旁边的男孩子们也看了看她,偷偷地笑。
再次见她,是地震一周年的时候。
这天,包括她在内的灾区学员们,每人自发捐100元设基金帮助学弟学妹。戴起眼镜、烫起卷发的她,差点让我没认出,不过那双忽闪的大眼睛一点没变。
聊起来才知,近一年来,她的生活几乎全被“冷冰冰”的数控机床学习占满,每天自学到晚上十一二点。
问她逛街吗?她笑:“去也是买些学习软件,衣服就买过一两次。”这的确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像她这年纪的女孩来上海,多少会经不住繁华的诱惑。然而,周婷很有定力,也很有目标。和她聊着,似乎能看到她在追梦的路上一脚接一脚,心无旁骛地前行。
2009年9月,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取得新加坡国家工艺教育学院ITE“NITEC”国际文凭,并被新加坡高精锐金属工具私人有限公司录用,将前往新加坡工作。是那批灾区学生中唯一的一个。
临行前,她拜访了劳模李斌。听着前辈的谆谆教诲,她用不大的声音作出很有力的承诺:“不会让所有关心我的人失望。”此刻,她所代表的已不是自己,而是那个从灾区走出的青年群体,那根承载着上海和都江堰友谊的小小纽带。
(三)
2013年5月,我去新加坡,又和周婷见了一面。
一见面,她就开心地拥抱了我。亲切依旧,神态表情都没变,举手投足之间多了份成熟的范儿。
她告诉我,2012年8月,自己已在新加坡结婚。她的先生也是中国人,先生一家都已在新加坡定居。
在公司,因为勤奋努力,上司也器重她。她从生产部做起,现在已做设计。工作之余,这位倔强的四川女孩会“抱怨”时间不够用:“我一方面在当地攻读大专,学习工业工程技术。一方面,就利用点滴时间强化英语水平。”
她也很坦诚地告诉我:“做梦也没想到有今天。特别感谢政府和培训学校为我们灾区学生搭建的这个学习和就业平台。”
她的父母没想到她会在新加坡工作学习,曾经有过担心,但看到女儿过得开心,也就不再干预。
2018年5月,周婷在微信上告诉我,自己已是公司的一名工程师,当地大专文凭几年前就拿到了。她的先生已加入新加坡国籍。她也正在申请绿卡中。房子、车子都买了,现在新加坡的生活很稳定了。
她说,我现在的生活简单而满足。今年9月,又即将迎来一个小生命,正沉浸在这小幸福里。
人生拐了一个弯。
但生活永远有它本来的样子,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即便处在不同的时空。
周婷在新加坡。
(四)
周婷的经历,其实并非个案。
当初,由上海现代应用技术培训中心(新加坡精工及模具协会上海中心)发起的“川震灾区青年学生”职业培训及就业援助联盟,得到了李斌、唐建平、乌国卿等中国著名数控专家及行业知名企业支持。
十年来,四川地震灾区(包括都江堰、南江、雅安等)总共80多名学生,就读了新加坡国家工艺教育学院ITE"NITEC 国际文凭”上海合作课程,并获得了学费减免,已有近40名学生前往新加坡就业。
他们的就业单位包括:新加坡最大的波音空客飞机零部制造供应商JEP、世界著名数控机床制造商马扎克新加坡分公司等十多家公司。其他的学生,也分布在中国的各大数控制造企业中。他们的表现和技术能力,得到了中外大型企业的普遍好评。工资更成为了各自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郑信访很感慨:“上海的行业专家们一起坚守了当初所做的承诺。我们由衷地为孩子们感到欣慰。震灾区学生的质朴和吃苦耐劳精神,正符合‘工匠精神’的特质。十年的合作与坚持,或许就是为了迎接中国制造的春天所做的准备。”
十年前得那场地震,对他们来说已经渐行渐远。机会却永远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记得周婷和我说过这样一段话:“地震前,可能挥霍每一天,因为总觉得有大把时间;地震后,珍惜着每一天,因为不知道有多少时间。过好当下的每一天,这才是对我们自己,对爱我们的人,最好的回馈。”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