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岗位上闪现的“她力量”——上海各级女劳模坚守岗位背后的故事

08.03.2021  21:01

  白日里,们是职场上的半边天;而晚间,她们是顾家的女儿、妻子或是母亲。她们聪慧自信,她们创新进取,她们是新时代上海职业女性。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11周年到来之际,劳动报记者兵分五路,去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药厂、收费站、机械厂和上海中心,用笔触记录下平凡岗位上女劳模在工作与家庭中发挥的“她力量”。

这份工作,让我去读懂生命的真谛

杨慧峰

上海市先进工作者、金山区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护士长

  “有时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这是一句在医学界非常重要的话,也是杨慧峰一直以来奋斗和坚持的目标。作为一名舒缓疗护病区的医务工作者,她曾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每天都要送走不同的绝症患者,这项工作到底带给她什么?在金山卫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楼的办公室里,杨慧峰一字一句地回答道:“这份工作,让我去读懂生命的真谛。

   舒病人痛缓家属忧

  2014年,杨慧峰领衔主持了上海市政府舒缓疗护实事项目第二批试点单位的建设。杨慧峰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个数据,“28天,这是一位病人从进入我们病房到离开这个世界的平均时间。”进入舒缓疗护病房的基本都是处于生命最后时候的绝症病人。舒缓疗护的作用也是希望让这些病人,安然、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舒病人痛,缓家属忧”,杨慧峰在近7年的时间里,一直坚持要让这里的病人走得安心,家人也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一位食道癌晚期病人,杨慧峰用人文关怀和精神疗法帮助患者战胜心理恐惧;一位家属都放弃的晚期鼻咽癌患者,杨慧峰想方设法满足他的需求:到60公里外买他想要吃的糕点;年三十帮他取钱包红包;架家庭沟通的桥梁,病人最终被她感动了,重新融入家庭,在关爱中走完人生。护士节那天,杨慧峰收到快递送来的鲜花,小卡片上写着“亲人节快乐!”,正是那位患者为她订制的。

  这些相遇和离别的故事,打动了很多人,就在2019年,以杨慧峰和她的护士团队为原型的话剧《生命行歌》亮相上海国际艺术节,老艺术家刘子枫在剧中出演主角,他曾和杨慧峰面对面交流,听着那些故事,刘子枫觉得自己的生死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杨慧峰自己去剧场看过《生命行歌》足足五遍,每一次,她都会从头哭到尾。“历历在目,回忆就这么翻涌上来,我很难控制住自己的感情。

   疗愈他人也疗愈自己

  去年的疫情,杨慧峰作为抗疫志愿者第一时间走上一线,她先后三次去到高速道口执行检测工作。有一次上海气温低至零下4度,在那样的低温下,她执勤了一整夜。在那一晚,杨慧峰感触特别深,“我的公公,就是牺牲在这个道口上的,他当时是执勤的警察,面对冲卡的醉驾司机毫无畏惧地冲了上去。”在凌晨,站在车辆渐渐稀少的道口,杨慧峰想了很多,也明白了很多。

  每天要送走病人,杨慧峰的同事小沈曾经惧怕、畏缩,“她被自己的婆婆嫌弃,每天都接触那些人,回来不要碰我的孙子。”面对这样的压力,小沈在这个病区“三进三出”。杨慧峰说:“她从惧怕到适应,经历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过程,小沈的蜕变同样给了我很多的勇气,让我明白了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我们的安慰和疗愈对于病人和他们的家属是多么的重要。

  同时,在忙碌和高强度的工作下,杨慧峰的丈夫、儿子都选择了站在她的身边,用最大的暖意和善意去帮助她支持她。如今,杨慧峰在病区里所创建的“爱的港湾”志愿者团队已经累计总服务时长15237小时,她个人服务时长也已经超过了1500个小时,而这首对于杨慧峰的生命行歌,她还会继续唱下去。

  ■劳动报首席记者庄从周

用心保障用药安全的“劳模女儿

毕琳丽

全国劳模、药华宇药业有限公司饮片质量员

  开局就是冲刺,这句话是年后毕琳丽的真实写照。

  春节后本是中药行业的淡季,但她却忙碌依旧——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正全身心地参与制定中药饮片可追溯品种质量标准的工作。“药品不是普通商品,事关百姓的生命健康,必须慎之又慎。”在行业沉淀20余年,毕琳丽深知每一条质量标准的改动,都关系重大,“我们也想通过这次质量标准的修订,实现百姓用药安全和行业健康发展的双赢。

  在中药行业牵头下,毕琳丽和来自行业内的专家一起,共同努力推动着修订工作不断前进。她介绍说:“首批已经实行了11个,接下来我们准备再推49个,患者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购买的中药饮片从原材料种植,到制作再到仓储配送的全过程,实现了质量可追溯。

  坚持推进质量可追溯,毕琳丽有着自己的考量,“大品种的中药饮片,生产流通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对质量产生影响,这样不仅可以让患者用得安心,也能促进中医药行业走出国门,惠及更多人。

  面对行业不断发展,毕琳丽也有了新的计划:“希望能通过劳模工作室的平台带动更多的姐妹们钻研技术,了解行业最前沿的发展动态,带动大家在岗位上不断建功。

  毕琳丽说,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同是劳模的父亲给予了自己很大帮助,经常将行业的政策和动态及时告知自己,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她感受很深“我也会把这样的状态融入和姐妹们的日常相处之中,为大家共同进步做出贡献。

  ■劳动报记者裴龙翔

坚守高速站口10余载的大家长

李瑞

上海劳模、隧道股份上海城建城市运营(集团)有限公司申嘉湖高速朱枫收费站站长

  2008年,李瑞成为申嘉湖高速首批收费站收费员之一,从此拉开了她与高速公路的不解情缘。对于经历过收费站节假日免费开放、收费站调整等众多事件的她来说,2020年,全国高速并网切换遇上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时任申嘉湖高速沪浙收费站站长的她格外忙碌:一方面,她每天都要针对投诉给20多个客户回电;另一方面,疫情防控、配合入关检测等都要操心。连续两个多月,她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经常在办公室的沙发上过夜。

  坚守多年收费站,李瑞把收费站的成员们看作兄弟姐妹,她也像家人一样对待他们:疫情暴发初期,她发动自己的家里人给收费站员工采购口罩;有一年台风暴雨,她连夜赶到现场,协助解决积水问题;有同事家中遭遇车祸,她又第一时间探望,组织站内员工进行捐款……

  虽然李瑞给了“大家”很多温暖,在“小家”她则是感恩的那一个。多年来,由于上下班所在的高速收费站并不容易坐车到达,李瑞的丈夫一直开车接送她上下班,这让她十分感动。“我的工作更忙碌一些,这么多年家里照顾的不多,买菜烧饭、孩子教育这些都是丈夫管得多,我很感谢他对我的支持。

  如今,李瑞担任上海申嘉湖高速公路养护管理有限公司运行部主管,告别坚守十余年的高速收费站,她将在新的岗位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动报记者张锐杰

国之重器”背后的巾帼英雄

王晓芳

上海劳模、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大型铸锻件研究所所长助理

  2008年从东南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毕业后,王晓芳进入上重铸锻成为一名一线技术人员。在女性相对较少的热加工企业里,她有过对事业的迷茫与彷徨,更有攻克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兴奋与喜悦。2020年,王晓芳获评上海市劳动模范。

  王晓芳现任上海电气上重铸锻有限公司大型铸锻件研究所所长助理、热处理工艺研究室室主任。王晓芳老家在湖南,回忆起刚入行的日子,她坦言,业界知名的潘健生院士对她的影响很大。“2009年,公司一根超超临界高中压转子锻件淬火开裂,潘老顶着上海8月份的高温,去车间出诊把脉。从潘老身上,我看到了一种纯粹、一种坚持。

  对于自己的团队,王晓芳很自豪。团队共有10名员工,其中6个是女员工。每天一到半夜1、2点钟,不管有多忙,她总要坐在电脑旁,等候大家的工作邮件。“团队里大多数都是年轻的母亲,白天在单位里要处理各式各样急需解决的现场技术问题,而很多文件编制、相关研究报告,就只能带回家里去做了。回到家里,她们首先又要解决一摊子家务事,当一切忙碌之事停当后,她们才能坐下来,完成单位里的工作。

  重工行业不易,女职工面临更大挑战。她们以执着与热忱成为“国之重器”背后的巾帼英雄。

  ■劳动报记者李嘉宝

服务于上海之巅的“年轻妈妈

韦宇

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之巅观光服务组运营主管

  90后韦宇是一位年轻妈妈,她的职业颇令旁人羡慕,因为站在546米的高空,以“上帝视角”360度俯瞰魔都便是韦宇的工作日常。

  亲身体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视觉冲击是颇为震撼的。韦宇说,工作的重点与难点绝不只是把讲解稿背得滚瓜烂熟。更要建立自己的知识库,熟悉重点道路与建筑的前世今生、游览亮点等等,还要不断地练习语言表达,将内容娓娓道来。

  在上海之巅打造上海服务品牌新形象,这是韦宇所在的部门秉持的服务目标。2020年,这支平均年龄24岁的82人团队喜获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谈及对“劳模”精神的理解,韦宇说,“大事做精彩,小事做精细;还要有团结精神,我们这个青春的大家庭,平等、友爱,凝聚力强。

  掐指一算,韦宇来上海中心观光厅工作已有6年了。她从一名普通的讲解员,一步一个脚印成长为基层主管。但变化的还不只是职位上的晋升,“站得高,望得远”的她实现了从懵懂少女到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转变。

  ■劳动报记者王海雯

  来源:劳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