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对英雄的定义体现时代价值
美人救英雄,然后美人自己也成了英雄。作家严歌苓最新小说《护士万红》首发今年第二期《收获》后引发文坛关注。小说主人公万红19岁分配到野战医院后,几十年如一日护理着陷入昏迷的张谷雨连长,不同意判定他为植物人,并坚信英雄只是被封闭在身体躯壳里。日前,严歌苓在接受采访时坦言,万红倾其半生坚守的,不仅仅是一位舍己救人的连长,更是经典意义上的英雄主义。
“20年前我就开始构思准备创作这部小说,其间拖着小说手稿辗转多地,数次推翻重写,直到去年底才算彻底完成第三稿。这个故事一直纠缠着我,挑战很大,但我必须写。”严歌苓表示,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社会经过巨大变革后,传统的美德是不是被淡忘了?我想把这种真正的英雄主义‘打捞’出来”。
脱下戎装20年,始终难忘“老铁”们的无私精神
不难发现,严歌苓以往多部小说都打上了她13年戎马生涯的烙印。1983年,严歌苓调到铁道兵政治部创作组。“为了创作,我下到有600多级台阶深的隧道,目睹了无数铁道兵忘我的牺牲。当时,铁道兵被亲切地称为‘老铁’,小说中的张连长,正是众多‘老铁’的真实缩影。”严歌苓表示,“脱下军装20年后,我一直想表达中国军人那种忠诚勇敢和无私忘我的精神,正如小说中的万红一生着迷于这种充满魅力的精神。”
在严歌苓看来,女性心目中对英雄的衡量与定义,非常能够体现时代和社会的价值取向。流年似水,小说中许多人“识时务”地对陷入昏迷的张谷雨连长从崇拜到视为累赘,渐渐开始遗忘,甚至连他的亲人也准备放弃。但是,女护士万红却不言放弃。在严歌苓看来,这实际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对固有价值观的坚守。女护士万红在几十年的坚守中使自己同样也成为了英雄。
三度重写,张艺谋曾劝其将小说改为单视角
那么怎么把这样一部有浓厚象征意味的小说写得令读者可信呢?严歌苓说,从第一次铺开稿纸到最后完成,她经过了3次颠覆性重写。1994年严歌苓父亲去美国探亲,严歌苓把准备写作这部小说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认为,应该从护士、张连长两个人的主观视角来写,都使用第一人称。”结果,写了厚厚一摞稿纸后,严歌苓发现,作品的情节不能自圆其说。严歌苓坦承,她写不下去的小说不少。“这些写不下去的小说过几年我会拿出来看看,是否仍有激情完成。《护士万红》就被我多次翻出来,读着读着激情再次燃烧。在台北居住的3年中,我再次重写,写得也很艰涩,后来又放弃了。2009年,全家搬到德国柏林后,我第三次提笔。”
严歌苓有次与张艺谋谈剧本时,聊起这部小说。“张艺谋觉得,不应该把张谷雨连长作为叙事视角之一。因为小说的关键不在于张谷雨是否正常生活着,而是万红以自己的信念去相信他正常生活着。”直至去年,严歌苓把所有手稿堆在一起,推翻了之前全部构思,终于写就这部“停摆”多年的小说。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