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沪女子戒毒所:热衷考就业资格证回归社会
原标题:运动处方、音乐疗法、就业考证……这里有一个你想象不到的世界——走进上海女子戒毒所
每天,戒毒人员都要做健心操,以恢复身体机能。刘瑜摄
高墙、铁丝网、民警、吸毒者……对市民来说,戒毒所是个神秘的地方。在“国际禁毒日”前夕,记者走进上海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零距离接触戒毒人员,探访她们的真实生活,倾听戒毒者心声。
每人都有“运动处方”
刚被收进戒毒所时,40岁的晓芳目光呆滞,就连回答问题,也要停留许久,语速极慢。她吸毒4年,长期吸毒使得她身体遭受重创。“还有半年,我就能出去了。”晓芳如今说起话来眉飞色舞,很难将她与曾经的“瘾君子”形象联系起来。
对送往戒毒所的吸毒人员来说,强制隔离戒毒期一般为两年。她们被送入戒毒所后,第一项任务是身体机能测试。记者在戒毒所诊断评估中心看见,一套国民体质测试仪整齐摆放。插入IC卡,戒毒人员要进行闭眼单脚、握力、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反应时等五大测试,测试他们的耐力、力量、柔韧性、平衡感等,机器自动生成一张“运动处方”。
“强制隔离戒毒,最初要进行‘生理脱毒’,需要通过运动等方式进行医疗康复。”戒毒所康复师薛旎说,由于突然离开毒品,戒毒者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会非常不适应,一旦毒瘾来了,就像有蚂蚁往骨头里钻一样难以自控。有了“运动处方”,可以根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运动治疗。
戒毒人员中,有过早离开学校进入社会的少女,有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也有海归大学生等。近几年,毒品已渗透到社会各层面,学生、无业人员、商人等,都已成为毒品的侵入人群。上海戒毒局副局长宋卫东说,新型毒品吸食比例不断上升,已达83%。上海各戒毒所中,年龄最小的戒毒人员17岁,最大的68岁。
和戒毒人员交谈中,她们提及频率最高的运动方式是健心操和广场舞。上海女子戒毒所现有1000多名戒毒人员,每天都要做“3+2+1”的组合运动,“3”指三操——太极康复操、健心操、广播体操;“2”指掌握两种运动技能;“1”是指进行1小时户外有氧运动。
“音乐疗法”调适心理
二楼的活动室传来美妙的钢琴声,十几名戒毒人员手捧曲谱,跟随音乐伴奏,轻声歌唱,每人脸庞透出一份淡定。
对戒毒人员来说,戒掉毒瘾,除了身体机能的逐渐恢复,还有心理的调适。
记者发现,戒毒所里有一些装备齐全的功能室。音乐教室,让戒毒人员在悠扬的歌声中放松心情,体会美好。如果戒毒人员情绪有波动,还可以选择“音乐沙发椅”,戴上耳机,聆听几首舒缓的钢琴曲。心理小剧场内,她们化身“演员”,根据一些情境剧本,展现各种人生百态的心理剧。团体沙盘游戏室内,通过沙盘游戏发现内心的焦虑,对症下药治“心病”。一些活动室还挂上了游戏图画,“这幅图中,数数看有几个人头?”不少人在手机里玩逻辑图片等小游戏,在戒毒所中成了戒毒人员的一种放松方式。
戒毒人员说,她们每天的生活作息比较固定,6时左右起床,全天要做康复训练、心理调适,有时阅读,还有固定的看电视时间。记者在宿舍区看见,每个房间内,都摆放了8张上下铺的床位,虽然不宽松但很整洁,刷牙缸、脸盆等整齐排放。床铺上被子折叠得有棱有角,跟部队一样实行军事化管理。戒毒所民警说,对戒毒人员来说,叠被子也是摆脱毒瘾的一种方式。整齐划一的生活有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少戒毒人员通过书籍增加戒毒的力量,“以前一年难得读一两本书,现在一个月就能读好几本,精神力量对我们帮助很大”。在戒毒人员的公共书柜里,有《红楼梦》《西游记》等四大名著,也有《世界时装之苑》《ELLE》等时尚杂志。她们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书海中找寻人生哲理。
考取就业资格证回归社会
对戒毒人员来说,戒掉毒瘾回归社会是她们和家人最盼望的事情。为了让她们日后能适应社会,女子戒毒所开设插花、茶艺、手工艺制作等十几项职业培训。戒毒民警告诉记者,这是根据性别设置不同的职业培训,女子戒毒所开设的是比较适合女性工作的课程,一方面让她们调适身心,另一方面传授职业技能,多一些就业的底气。不少戒毒人员在两年强制隔离期间能考取一张或多张职业资格证书。
说起戒毒,晓芳认为,家人的鼓励和关爱给予她极大信心。“因为我吸毒被关进来,儿子去年中考没发挥好,但他特别懂事。”说起16岁的儿子,晓芳眼泛泪花,“他给我写信,鼓励我,没有嫌弃我。想想我自己,还和老母亲较劲,那么叛逆,这是一次深刻的教训。”民警说,戒毒人员回归社会后,家庭和社区的干预十分重要。
目前,上海女子戒毒所正和相关研究机构一起,对戒毒成功者进行跟踪调查,有一些戒毒人员成功戒掉毒瘾近20年。据透露,根据连续多年的跟踪回访数据显示,在上海,已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归社会人员三年戒断巩固率保持在27%以上。宋卫东表示,对从强制戒毒所重归社会的人来说,旧有的生活圈子是最大的挑战。如果“朋友圈”有人吸毒,受其影响,成功戒毒人员的复吸率会特别高,“告别‘毒友圈’,找一份体面工作,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戒断‘心瘾’的可能性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