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女儿走失16年秘而不宣 父亲冒领5万补助金

20.12.2014  16:51

资料图

  智障女儿走失16年,他竟没有报警,归案后,他声称当时只觉得是一种解脱;冒领女儿残疾补助金5万余元,他终究难抵良心谴责;割腕自杀不成后,他勇敢选择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这其中又隐含着怎样的秘密?这是一个离奇的故事,更是一段复杂的人生。

   不见重外孙女

   九旬老太抱憾离世

  2014年夏天,夏日炎炎,青浦区某镇马村透着一股子沉闷的味道。这天刚好是曹家94岁老人离世后的断七,遗憾的是老人生前始终没能见到重外孙女静静最后一面。

  自静静的父母离婚后,她就随父亲陈毅贤生活。十几年来,曹家人一直没有见到过静静。

  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曹家派人去找静静的父亲陈毅贤。多次交涉,陈毅贤似乎有难言之隐,始终不肯讲出静静的住址,也不肯透露静静的联系方式。曹家人揣测,也许静静不方便过来,后来就不了了之。

  陈毅贤为什么藏着掖着女儿呢,就连静静的生母曹桂枝都百思不得其解,“陈毅贤就是不肯让女儿来,他说,女儿与我见面后,会吵架的。我也实在没有办法。”母亲曹桂枝对静静的印象,一直停留在她十岁之前。

  就在前两年,静静的姨妈还给陈毅贤打过电话:“静静已经24岁了,请她来一趟,我们好给她介绍个对象。

  陈毅贤却回答她说,女儿现在浙江绍兴老家,她本人不肯过来。既然如此,曹家人也就不再坚持要静静来。弹指一瞬间,16年过去了,现在的静静应该变成了26岁的大姑娘了。静静到底去了哪里,怎会十几年没有露面?

   上门女婿净身出户

   带走年幼智障女

  陈毅贤始终不让女儿同母亲见面,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很多人揣测,这可能跟他的入赘经历有关。

  陈毅贤,浙江绍兴人,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家族里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1986年,年仅20出头的陈毅贤经人介绍来到上海青浦,在一家建筑工地上班。一个朋友见陈毅贤独自一人在上海,就给他介绍了一个对象,对方就是曹桂枝。但曹桂枝比陈毅贤小2岁,有轻度智力障碍。

  相亲时,陈毅贤对曹桂枝稍微有点不满意。但由于家里穷,曹桂枝家庭条件比陈毅贤稍微好一点,于是陈毅贤就答应下这桩婚事来。曹家人与陈毅贤商议,陈毅贤离家较远,且上有两个哥哥,能否入赘?

  陈毅贤虽然对入赘不是十分乐意,但也并不强烈反对,于是答应下来。1987年,两人办理婚事后,陈毅贤就做了曹家上门女婿。

  据陈毅贤交代,倒插门的生活并不美满,一方面是因为妻子是有智力障碍的残疾人,另一方面,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没有多久就夭折了。夭折的原因跟陈毅贤德丈母娘护理不当有些关系。

  从此,陈毅贤与丈人、丈母娘的关系开始出现间隙,双方都谴责对方不负责任。

  时隔一年,陈毅贤的妻子曹桂枝再次有了身孕,1989年5月,她生下女儿静静。姓氏跟随曹家,叫做曹静。可谁也没想到,陈毅贤同岳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2000年的一天,静静跌了一跤,陈毅贤与老丈人开始争吵,争吵中,曹父明显表现出对陈毅贤家庭条件不好的鄙视,这更激起了陈毅贤心中的怒火。他悄悄将一根漏电的电线放在门口,企图造城曹父触电的事故。幸亏被曹父及时发现,才避免了一场灾祸。

  自此,双发关系进一步恶化。曹桂枝看到丈夫与父亲的矛盾加剧,她也加入其中。于是曹家人几次要赶陈毅贤离开这个家庭。

  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陈毅贤一度想忍下去,但是天天面对这个冷漠无情、争吵不断的家庭,最后,他选择了净身出户。

   女儿走失不肯报警

   只因压力太大

  离婚时,曹桂枝对陈毅贤说,自己身体不好,要吃药打针,对静静也照顾不了多少,希望陈毅贤能将孩子带走。陈毅贤同意了。

  1997年,陈毅贤牵着静静的小手,落寞地离开了曹家,开始了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陈毅贤把女儿静静改了姓氏,由原来曹静,变成了陈静。对于静静,陈毅贤非常疼爱。因为静静遗传了她妈妈的基因,也是一个轻度智障孩子。

  到了静静上学的日子,陈毅贤每天早早起床,为静静准备早餐,之后送她上学。中午,陈毅贤再将中餐送到学校。由于静静有些智障,考试成绩多次为零分。担心同学欺负女儿,他多次到学校来看望静静。

  但是,窘迫的生活并没有给静静带来多少欢乐和幸福。陈毅贤所在的厂子效益一般,其租赁的房屋一搬再搬。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还要带着一个智障的孩子,对于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来说,压力确实不小。左思右想,陈毅贤决定带静静回老家,请父亲和姐姐帮忙照看。

  “可静静总是半夜爬起来,不肯睡觉。我老爸70多岁了,实在是带不动。后来,静静被送到我姐姐家,可静静总是一个人晚上出去,藏在草堆里,找也找不到。我姐感到责任重大,加上她家庭负担也重,无奈,我只好将静静带回上海。

  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1998年的11月一天下午,陈毅贤带着女儿静静从绍兴老家回上海。在上海火车站,乘客熙熙攘攘,摩肩擦踵。陈毅贤一时尿急,到厕所去了一趟,等他出来时,女儿静静竟然不见了。

  他在厕所附近找了一圈,没有找到静静,但他竟然没有报案,面对检察官的讯问,他这样解释说:“因为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再抚养她,我要上班,工资又少,再带孩子实在没有精力。我找了找,没有找到;喊了几声,没有回应,于是我就一个人回家了。

   冒领补助金

   多年遭受良心谴责

  陈毅贤的日子一天天过下去,他晚上睡觉时,有时候躺在床上,他也想过静静,静静现在怎样啦?但更多时候,他感到,静静的走失,对他而言是一种解脱,他终于甩掉了一个重重的包袱。

  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几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陈家的亲戚认为,孩子肯定在上海随着陈毅贤;曹家的人,则认为静静在绍兴老家被爷爷和姑姑带着。陈毅贤也确实是这么搪塞他们的,所以谁也没有起疑心。

  转眼间,静静到了16岁。辖区派出所的民警通知陈毅贤,静静可以办理身份证了。为了继续隐瞒静静走失的事实,陈毅贤动了一个歪脑筋。一天,他对工地办公室的女孩丽丽说,“你和我家女儿静静岁数差不多,静静在老家不方便过来,请帮个忙,到派出所替静静拍一张身份证照片吧。”丽丽推辞不过,就到派出所拍了一张照片。

  派出所就以丽丽的照片为静静办理了一张身份证。两年又过去了,转眼静静到了十八岁,已经是成年人了。2007年的一天,村里助残员通知陈毅贤,因静静是残疾人,可以享受“无业托底补助款”。陈毅贤一听,感到这是一桩好事情,于是以静静的身份证办理了一张银行卡。每个月,静静的银行卡上都会有500多元补助款发放下来。

  2009年,村委会通知陈毅贤更换残疾证,(静静在五岁时已经办理),因需要提供静静的近期照片,陈毅贤遂从网上下载了一张照片,连同之前办理的假身份证换取了二代残疾证。

  2010年,某企业专门招聘残疾人就业,但考虑到残疾人身体和智力差异,企业照顾部分残疾人可以不用上班。陈毅贤按村里通知提供了静静的残疾证、身份证及户口本至民政局,随后领取到一张银行卡,被告知按月打入补助金。

  2010年至2012年,陈毅贤共从卡内领取3万元补助金,全部用于自己的开销。至案发,他共领取静静残疾补助金5万余元。

  在此期间,陈毅贤依然留在青浦华新镇,偶尔也会碰到前妻以及她的亲戚。每次他们当面询问陈毅贤静静在哪里时,永远只有一个答案——在老家。直到16年后,静静的外曾祖母快过世时,静静表哥才察觉到了异常。

  静静的表哥巍超说:“我通过陈毅贤一个侄女的电话,询问静静下落,她说,静静8岁过年的时候来过一次,后来就没来过。

  静静既不在上海,也不在浙江老家,她到底在哪?陈毅贤曾经给巍超看过静静的身份证,所以曹家人也不好过分质疑,但他们总觉得陈毅贤身上有什么秘密,所以总是旁敲侧击地跟陈毅贤探问,这一切终于慢慢摧垮了陈毅贤的心理底线。

  2014年4月底,陈毅贤在临时住所里用小刀割腕自杀。归案后,陈毅贤供述,“一连几个晚上,我反复睡不着,后来,我反省了,我要投案自首。一人做事一人担,我要向公安机关坦白清楚。

   自杀谢罪

   只想卸下沉重包袱

  陈毅贤称静静是不慎走失的,这只是他的一面之词,现在还不能确认它的真实性。

  不过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崔丽娟认为,陈毅贤的话有一定的可信度:孩子丢失后,他说解脱了,这可能是他真实的感受。因为自己居无定所,又没有谋生的手段,他带这样一个智障的孩子,付出肯定是很大的,所以当这个孩子走丢的时候,他说是一种解脱,也许是他真实的心理的表达。

  那么为什么会隐瞒16年呢?心理专家分析认为,不管他是有故意还是无意,孩子的丢失他都是有责任的,他没有这种底气和勇气来面对严酷的现实和众人的质问;另外,如果故意把孩子弄丢,还可能涉嫌遗弃罪,在这种时候,他出于自我保护,一直将事情隐瞒下来,也是有可能的。

  陈毅贤之所以选择自首,多少还保留了一些人性善良的方面。他每月领取女儿补助金的时候,或多或少有点煎熬,因为女儿是生是死都不知道,现在哪里更无从得知,为此他感到内疚,负罪感一直萦绕在他心头。另外,老奶奶临终未能见到孩子最后一面更加重了他的自责,他曾以自杀谢罪。

  十几年过去了,他不想再伪装,他想卸下沉重的包袱,想赎罪,想过一种踏实的生活。他说,他愿意接受司法机关的审判。陈毅贤不是一个好父亲,所幸最终能够幡然醒悟。

  目前,陈毅贤在取保候审阶段。我们衷心的希望,事隔16年,静静能再回到这个家中。虽然这种希望已经很渺茫,但我们宁愿相信奇迹会出现。

  关于静静失踪整整十六年,为什么陈毅贤还能领到这笔补助金?青浦区检察院通过走访发现,残疾人补助金发放依据户籍,但是有些残疾人存在人户分离的情况,有些人不在一个乡镇,甚至在外省市,助残员表示不可能对每个人进行情况核实。有专家建议,建议完善准确的残疾人信息数据库,重点将指纹、照片等与防冒领相关信息建立相应数据库,逐步建立覆盖全省甚至全国的残疾人信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