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公布,华理四教授入选

08.03.2016  20:43

    日前,国家教育部正式公布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名单。根据这一名单,我校化学学院朱为宏教授、药学院杨弋教授和商学院马铁驹教授入选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机动学院张显程教授入选青年学者项目。这一喜讯标志着我校在贯彻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又获新进展。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校已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8名、讲座教授2名、青年学者1名。

 

■ 相关链接

      朱为宏教授 ,第三届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曾获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学科带头人、上海市特聘教授(东方学者)等人才计划,先后主持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项目研究,并参与了科技部重大仪器、“973”项目等的研究。共有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4项,在国际权威期刊JACS、Angewante Chemie等发表SCI论文175篇,SCI他引5100余次,H指数45,在ESI检索中,25篇曾入选为“高被引论文”,6篇入选为“热点论文”。现担任“影像科学与光化学”第八届常务副主编、中国感光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Dyes and Pigments国际编委等学术兼职职务。

      主要研究领域为:精细化工(染料),围绕有机功能染料稳定性强化机制展开工作:成功发展高稳定性敏化染料,提出D-A-π-A型概念;创新构建高双稳态光致变色染料,系统研究烯桥芳香度与光致变色双稳态关系,突破性地实现平行、反平行构象、手性的分离;推广高稳定性荧光染料制备方法,系统优化嵌段聚合物、硅基包裹制备条件;注重产业化应用,发展高稳定性pH、溶解氧传感膜,成功应用于微型发酵罐在线检测。

 

      杨弋教授 ,1995年获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士学位,1999年获清华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后赴美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金属硫蛋白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转至波士顿大学医学院,从事一氧化氮、巯基及心血管疾病的研究。2005年成为哈佛医学院医学讲师。2006年回国并被聘为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特聘教授。2006年至2011年,相继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获聘上海市高校特聘教授,入选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学术带头人等。2012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4年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现为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中国生化学会酶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细胞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

      研究领域涉及合成生物学、光遗传学、化学生物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利用合成生物技术与光遗传学技术控制与监测细胞内分子过程;癌症及代谢类疾病药理及药物筛选技术;蛋白质药物生产技术。研究成果:以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ethods、Cell Metabolism、Angew Chem Int Ed、PNAS等一流期刊上发表研究文章。所发展的各种前沿技术受到了许多国际同行的关注,已被全球200余个实验室应用。

 

      马铁驹教授 ,1998年和2000年在大连理工大学先后获得工业管理工程学士学位和系统工程硕士学位;2003年在日本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JAIST)获博士学位;2008年9月开始,任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教授。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3年),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1年)、东方学者(上海市特聘教授)(2011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年)、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9年)以及上海市曙光计划(2008年)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技术演化与能源系统分析,主要从运筹学和复杂自适应系统两个视角,开展对能源技术系统演化的研究,包括从运筹学视角构建系统优化模型,分析为满足需求、环保要求等条件下能源技术系统应该如何发展;从复杂自适应系统视角构建基于主体的模型,分析在多种异质决策体的相互作用下,技术系统将向什么方向发展、该如何干预等。其代表性论文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Energy Economics等国际权威期刊上。

 

      张显程教授 ,1979年生于安徽安庆,2007年获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先后获得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浦江人才、中组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上海市十大青年科技英才(基础研究类)、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等荣誉或称号。曾获国际焊接学会Henry Granjon奖(2011年,独立获奖人,全球2011年度共3位获奖者)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青年科技成就奖(2015年,全国共6名获奖者),曾以第三完成人身份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上海市及北京自然科学一等奖各1项,2015年以第一完成人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现担任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3个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焊接学会压力容器、锅炉与管道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职务,迄今共有授权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SCI检索论文78篇,论文他引1200余篇次。

    主要研究领域为机械结构完整性研究,致力于航空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的寿命设计、保障和提升等理论与技术的前沿探索,为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的设计、制造与运行维护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