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您是否是孩子称职的“第一照顾者”
昨天是端午节撞上“六一”节的小长假首日,当许多孩子在父母陪伴下外出游玩之际,上海有一群家长领着孩子跑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去考“儿童急救执照”。
孩子眼睛刮伤,妈妈不知所措
“假人胸部有起伏了,动作真漂亮!”在围观家长的欢呼中,王爸爸抹抹额头上的汗珠,兴奋地站了起来。他刚刚跪地在仿真人上做完两组心肺复苏操作。“这是我第一次做,体会到医生救人不容易,以后遇到一些意外伤害,自己也有底气去帮忙。”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与全球儿童安全组织联手,向社会免费招募家庭接受基础生命支持培训。最终,60多组家庭报名,王爸爸是其中之一,他的孩子仅4个月。
这群年轻家长要接受的培训包括成人、儿童以及婴儿的心肺复苏技能、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成人和婴幼儿窒息抢救技术、脊椎损伤的救护要点和处理技巧、判断意外发生的先兆症状等。
医院向社会开放传授急救常识,这在欧美已非常普遍,家长们对创伤包扎、用药安全等儿童简单急救比较在行。但在国内,年轻家长们的表现令人担心。周妈妈有一个11岁的儿子,说起育儿经,她直呼“后怕”。“有一天,孩子摆弄衣架勾到眼睛,结果我自己先瘫掉了,不敢上去。这次经历告诉我,生儿育女是自然过程,但许多人并不是自然地就学会了如何当家长,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去应对。”这次,周妈妈和老公一起来考“儿童急救执照”。
家庭是儿童意外伤害高发地
令医生着急的不止这些。事实上,因为家长保护孩子的意识淡漠,更多孩子被置于致命险地。
在中国,意外伤害已成为0-14岁儿童的首要死亡原因,平均每天近150名儿童因为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根据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收集的数据显示,近5年,跌倒与坠落、交通意外伤害病例在全部伤害病例中所占比例始终排在前两位。这其中,两组数据尤为值得注意:从伤害发生的地点来看,儿童意外伤害发生最多的地点是家庭。从伤害发生特点看,每年暑假伤害病例最多,占全年的19.4%。
“家长原本应该是保护孩子的,但现在我们看到许多令人惋惜的案例。”儿童医学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会急救学组组长王莹有个印象很深的病例。这些年,“婴儿游泳健脑”很流行,医学界称这尚无科学依据,但这不妨碍家长们的热捧。去年,王莹接到一个病例,2个月大的男婴套着颈圈在家中浴缸游泳时不慎溺水。妈妈自述只是离开一会儿,回来时婴儿已沉到浴缸底部,大便失禁。送到医院后距离事发已过去40分钟,婴儿经全力抢救,心跳恢复,但呼吸功能、脑功能难以恢复,3个月后去世。
王莹说,隐藏在家庭中的隐患很多。比如,有的家长把化学溶剂装入普通饮料瓶,导致孩子误食;有的家长在短暂离开时忘记拉上床栏,孩子坠落,脑部重伤。有的家庭为了美观,装修时不考虑在落地窗或飘窗上安装安全护栏,导致孩子坠楼。
急救培训意识有待提高
“面对儿童意外伤害,绝大多数家长还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又致使孩子得救的几率不高。”王莹称,意外伤害发生后,掌握0-5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至关重要,此时一些急救操作,有助于到达医院后的抢救;但如果超过10分钟没获得有效急救,则会出现严重脑损伤,致残致死几率高。
据此,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季庆英呼吁,社会各方都应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照顾者”,平时具有安全意识、掌握急救技能,在任何场合都能为需要照顾的孩子提供安全环境,并在第一时间施以援手。“我们希望老师、医务工作者、家长等所有社会人都加入儿童‘第一照顾者’的队伍,这样做,受益的将不止是儿童,掌握急救常识,可以辐射到对成人的院外救助。当有人倒地时,可以有意识、并有能力给予生命支持性的帮助。”
来源:文汇报 2014.6.1
原文: 您是否是孩子称职的“第一照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