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头版]“北斗”攻克困扰同行的“最后一米”[图]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日前召开。作为鼓励自主创新、激发人才活力和营造创新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上海科技奖励大会也是上海科技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为更好地呈现这些创新成果和科学家风采,本报今起推出《创新之城·科技之星》专栏。
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仅实现复杂环境下单点定位精度优于0.8米,还可实现室内定位精度优于1米。这室内外的“最后一米”问题解决了,相当于不再开错车道,或进错店门。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领衔、8家产学研单位合作的“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获得本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唯一的特等奖。
起步虽晚20年,后来居上进车船进手机
记者了解到,尽管我国北斗系统比美国GPS系统晚了约20年才起步,但在GPS占有95%民用市场的情况下,自主创新的“北斗”不借助外界辅助定位,就实现米级定位精度,其“生态系统”和全产业链正在加速渗透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特等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郁文贤教授自信地说,未来市场一定是北斗化,而非GPS化。
不能不“数说”这一项目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在站台前,北斗智能公交系统实现了公交车辆的精确到站预报和智能化管理,平均到站时间的预报误差小于1分钟,目前已部署浦东3600多辆公交,每天惠及数百万市民出行; 在汽车内,北斗车载终端已在宇通客车等国内主流车厂采用,目前商用车的前装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在楼宇间,北斗室内地图数据库已被高德、腾讯等公司采用,日访问量达到千万人次,同时北斗芯片也正成为华为等公司高端手机产品的“标配”;在农田里,北斗精准农业应用系统已推广2000多套; 在大海上,北斗海洋渔业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则已装备渔船终端2万余台套,年均服务3亿人次……
导航“共同体”,从长三角走向全世界
在郁文贤看来,北斗这个特等奖离不开“1+8”真正的官产学研“共同体”。这位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卫星导航相关研发工作,2008年从国防科大来到上海交大,2009年经上海市科委牵头,交大与上海司南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复控华龙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卫星导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高校院所的科研人才直接放到了企业平台上。
之后,国家和地方科技主管部门连续给予项目支持,从关键技术到产业化,从核心算法到基础产品,基于“长三角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上海智慧城市北斗综合应用示范工程”等重大课题,推进近20个北斗示范项目落地扎根开花。
令郁文贤团队自豪的是,“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孙家栋院士以及沈荣骏、刘经南、龚惠兴等院士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在整个卫星导航产业链形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主核心技术竞争力。”截至目前,项目共申请中国专利69项,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27项,并申请国际专利2项。据统计,项目成果近三年新增产值16.4亿,利税3亿,带动间接产值约100亿,支撑了上海导航产业近三年以30%的增长率快速发展,如华测导航近日还成为沪上该领域的首家上市公司。另外,国产北斗高精度板卡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走出去”方面已远销海外约70个国家和地区。按规划,到2020年,由数十颗导航卫星组成的我国北斗全球系统建成,提供全球服务。
来源:《解放日报》 2017.04.03 第0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