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选登】《基于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人体安检系统》的挑战杯征程

06.12.2017  01:17

      日前,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顺利落下帷幕,经过大赛评审、问询、答辩等多个环节的激烈角逐,我校团队在比赛中共取得了五项全国二等奖、一项全国三等奖的历史最优成绩,并将获得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竞赛发起高校资格。其中《基于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人体安检系统》团队在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朱亦鸣教授的带领下,圆满完成了挑战杯的征程。
    项目原理与应用价值
    太赫兹人体安检系统通过吸收人体散发出来的太赫兹波,经过处理转化,形成人体的太赫兹强度图。当人所穿衣物藏有物品时,因为物品对太赫兹波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阻拦,使得强度图中对应物品所在的位置和人体背景之间产生强度对比,从而探知到物品的存在,并在显示屏上显示物品的形状和所在位置。太赫兹波不仅对人体无任何辐射,同时金属物质及陶瓷、粉末、液体、胶体等传统安检无法检测出来的非金属物质,太赫兹“火眼金睛”也能对其进行超强识别。
    精诚合作与悉心教导
    这样一个项目的成功,除了团队每一位成员的精诚合作外,更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项基于太赫兹技术研发出的成果离不开两位老师的帮助---朱亦鸣教授和丁丽老师。朱亦鸣教授在太赫兹技术研究与应用领域做出了长期而卓越的努力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获得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等奖励和称号,并在2016年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他拥有长江学者、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等一系列头衔,目前主要从事太赫兹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丁丽老师工作于光电学院超快光电子与太赫兹技术实验室,主要负责太赫兹新型成像算法的理论研究和系统方案设计等方面工作,并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I期刊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丁老师还曾主持过国家自然基金和上海市教委基金项目。此次获得国赛二等奖的《基于太赫兹合成孔径雷达的高分辨人体安检系统》便是由朱亦鸣教授、丁丽老师所带领团队研发的。从研发、设计,到制造、调试以及最后的比赛,虽然经历了重重困难,但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整个团队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最终取得了成功。在市级比赛期间,由于比赛场地所提供的电压不稳,以及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导致了设备的部分损坏,朱亦鸣教授带领团队逐一排查,检修故障,赶在决赛之前,将设备恢复正常并最终将参赛作品完美的呈现在了决赛现场。
    扎根基层,注重本科教育
    朱亦鸣教授虽然身兼多职,但却格外重视本科生的教育培养,经常亲自指导本科生进行实验操作,为本科生提供相关的指导并开展讲座,同时邀请本科生进入自己的科研团队,一起进行科研。在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谨认真,指导设计,与同学一起进行实验操作,探讨问题。在生活中,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科研工作虽然枯燥,却也充满着关怀与温暖。两位老师不仅关心同学的生活状况,还为他们提供帮助。同学有生活方面的问题也愿意向两位老师寻求帮助,他们的关系不仅仅是师生,更是朋友。这种融洽的关系也使得他们的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高效。
  竞赛已经落幕,但对于光电学子和上理师生来说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推动创新,再创新高;更进一步,再获突破。祝愿上理的明天,更加美好。

 

 

参赛选手合影

 

供稿:光电学院

编辑:新闻中心 董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