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出土大量北宋古瓷 当地政府被批考古走过场

26.10.2014  11:36

从工地捡来的碎瓷和陶片

工地上发现的木桩 (彭毅供图)

彭毅正在查看捡来的瓷器

疑似河道现场,只有中间地带有黑色淤泥

疑似宋代古河道及出土的瓷片 本版摄影 现代快报记者宋体佳(除署名外)

  今年初,扬州仪征市一个新开工建设的工地上发现了大量碎瓷片,经专家鉴定,这些瓷片大部分为宋代的。这让当地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彭毅颇为兴奋,随后他在一条长约2.8公里宽50米左右的狭长地带沿线多个点,相继找到了宋代瓷片。之后,工地又出土了10多根木桩。彭毅据此猜测:这很可能是一条连通真州闸入江的宋代古河道,木桩所在区域很可能是一个码头。专家则认为,若宋代古河道的“身份”能够得到证实,将有很大的考古价值,甚至和海上丝绸之路都有一定关联。

  遗憾的是,彭毅的想法并未得到当地文保部门的重视,甚至还一度在未深入考古的情况下将木桩填埋。这引起了彭毅的质疑,“他们这是不作为。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任朱岩石认为,不管结论怎样,既然有文物出土,只要存在疑点,当地考古部门就应该将考古进行到底。现代快报记者宋体佳 韩秋

   发现

   工地上扒出大量古碎瓷片

  今年52岁的彭毅是扬州仪征市水利系统一名普通的泵站工人,他也是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文物保护志愿者。几年前,因为彭毅的奔走呼吁,促成了当地文保部门对重要历史遗迹“真州闸”的保护。这件事情令彭毅声名鹊起,但他并没有就此停止,在彭毅看来,“真州闸”遗址的发现证明仪征土地下面还可能埋藏着更为重要的历史遗址。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彭毅经常出现在建筑工地现场,他开始寻找仪征古代运河的蛛丝马迹。

  今年初,仪征解放东路北侧一个新规划的广场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随着挖掘机轰隆隆地推进,大量碎瓷片包裹在黑色泥土里被翻出地面。守在现场的彭毅随即向当地文保部门汇报,并请求建筑单位停止施工。遗憾的是,彭毅的请求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地文保部门派人到现场简单查看后,给彭毅留下一个“没有考古价值”的结论,便匆匆离开了现场。

  “他们来两个人晃了一圈就走了,说没有价值。”文保部门的态度让彭毅颇为失望。此后,工作之余彭毅都会跑到工地,他从工地捡出了数百片瓷片,整整装满了20多个方便袋。“这些都是我在工地上捡回来的,都还没有清洗。”彭毅指着放置在自家院子里的20多个方便袋介绍,经过当地文物专家鉴定,他捡回来的这些瓷片,大部分都是宋代的。“这样的瓷片太多了,很多都被拉走扔掉了,我只捡了一小部分。”提起无端被扔掉的碎瓷片,彭毅不无遗憾地说。

   2.8公里带状地段沿线

   均有瓷片出土

  对于彭毅来说,这20多袋碎瓷片并不是他最大的收获。在施工现场,彭毅还有一个更为惊喜的发现。“挖出来的土都是黑色的,而且都在一条线上,瓷片都集中在这里面。”彭毅介绍,在捡拾碎瓷片时,他无意间发现,尽管施工现场占地面积很大,但大部分瓷片都集中在一条南北宽约50米的狭长地带上。和工地其他地方不同的是,这个东西走向的狭长地带挖出的泥土呈酱黑色,就像河底的淤泥一样,其中还有一些已风化成粉末状的河蚌壳。

  种种迹象表明,工地上发现的这个宽约50米的黑土带,有可能就是仪征古代河道的遗址。这个发现让彭毅兴奋不已,如果这是古代河道的一部分,那么其东西两侧的延伸带上也必定会有相同的发现。为了证明自己的猜想,彭毅有了更进一步的计划。

  据了解,今年6月份,在位于工地西侧拥军路和解放东路交叉口东北角的一块空地上,彭毅再次有了收获,仅仅2平方米的考古坑就挖出了几十块瓷片。此外,和工地上的情况相同,在南北向挖开的地面下,只有中间约50米范围黑土带能挖到瓷片,向南或向北两米远就什么也挖不到了。

  “我选择了几个点,都是这个样子。”据彭毅介绍,他在建筑工地东西延伸带上选取的五六个考古点,都出现了相同的情况,只有南北宽50米左右的狭长地带能挖到黑土和瓷片,其他地方什么也找不到。而将这些点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条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50米的带状狭长地块,其形状和古代河道极为相似。

  日前,在彭毅带领下,现代快报记者也多次进入施工现场,看到了这疑似河道的2.8公里狭长地带。其中,在广场项目施工现场以及其西侧空地,现代快报记者都曾看到散落在泥土里的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