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底下原是“金”土地
但凡来过崇明的游客,都会对满眼的绿色大加赞赏。自2004年确定生态岛定位以来,崇明县坚持生态立岛,在逐渐摆脱工业污染、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实施了播绿造林工程。截至目前,全县林业总面积已达37.8万亩。一片片林地的出现,让崇明别具魅力。与此同时,位于生态岛中部的建设镇近年来积极探索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取得可喜成效,使得林地也能生“金蛋”。
□通讯员 朱竞华 记者 忻才康
崇明香菇上“美团”
日前,记者听闻著名团购网站“美团网”上有崇明产香菇在销售,好奇之下便上网查询,找到一家名为“邹大菇”的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在做香菇采摘活动推广。一张采摘美团券售价18元,持券顾客可进入香菇棚自行采摘1斤,超出部分按10元/斤结算。
采橘子、摘草莓,这在崇明已不是新鲜事,可这香菇也搞采摘,却是稀罕事。于是,记者寻着商家贴出的地址找到了这家位于建设镇蟠龙公路2688号名阳生态园内的合作社。
走进合作社所在基地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大片的林地,再仔细一看,可以发现林下露天摆放的密密麻麻的菌棒。“这一片种的都是黑木耳,我们合作社的主打产品之一。”合作社负责人邹正云向记者介绍,“目前合作社主要以种香菇和黑木耳为主,同时也小规模试种其他林下食用菌。”
在邹正云的引导下,记者来到林子深处,见到了此行的探访目标——香菇。香菇的种植不同于黑木耳,采用的是大棚种植。一个个大棚恰到好处地“安插”于两排树木之间,没有挤占树木的生长空间。大棚内,香菇菌棒被整齐地排列放置于地上,菌棒之上可以清晰看到一个个打开的“小雨伞”。
“很多人都吃过香菇,却并不知道其如何长成。”邹正云告诉记者,上“美团”做香菇采摘推广活动,既为打响产品知名度,也希望市民们能亲自到基地来看一看“邹大菇”香菇是怎样长成的,提升对产品的认知度。
优质香菇林地“造”
把市民领到“家门口”,将生长环境作为卖点宣传自家香菇,邹正云的信心正是源于曾被人视为“无用之地”的林地。
香菇属好气性真菌,它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如出菇时空气不畅,易出现畸形。而林地是自然的“制氧厂”,通过光合作用可以源源不断地制造氧气,同时,光合作用又需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香菇和林地恰似最佳拍档,能促进各自的生长。”邹正云说。
香菇的品质极易受外部环境影响,一旦生长环境变得恶劣,比如空气质量变差,那么香菇在生长时很容易将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吸收进体内,进而影响成品品质。而树林又有着空气“净化器”的美誉,树木可以截降和吸附粉尘,吸收二氧化硫、氟化氢等有害气体,杀灭病菌,从而净化空气。有了林地的庇护,香菇的生长环境变得清新舒适,品质自然也更佳。
邹正云对自家香菇品质的信心还源于自制的菌棒。目前合作社在林下共投放香菇菌棒35万个,黑木耳菌棒15万个,这么多的菌棒均产自合作社自建的生产车间。从菌种繁育到菌棒制作及培育,合作社已形成了一套好方法。
据邹正云介绍,合作社的香菇在每年的5至7月间实施接种,到9月底10月初开始长菇,收获期可持续到次年5、6月份,其间共可收3至4茬。目前,合作社每天产出香菇2000至3000斤,主要通过批发商销往上海各大农贸市场,批发价每斤在5至6元之间,十分畅销。同时,合作社还与崇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供销协议,为市区百余家崇明生态农产品营销网点每日供货。
政府助林地“生金”
今年4月才到建设镇“安”家发展食用菌种植,却能在陌生的土地上首次试水便收获成功,邹正云将这一切归功于建设镇地方政府全力支持打下的良好基础。
建设镇全镇总面积3.3万亩,仅林地面积就占到约1万亩。该镇党政领导认为,林地资源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开发利用好了,很多百姓都会从中受益。
2012年10月,经过多次岛外考察之后,建设镇政府组建成立上海林地菌业专业合作社,从青浦引种4.5万个黑木耳菌棒,尝试发展以食用菌种植为主的林下经济。此后,合作社又被确定为全市首批10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之一,并成为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实验基地。2013年,合作社利用本镇30亩林地进行了小规模林下食用菌栽培试验,挑选平菇、姬菇、双孢蘑菇、香菇、黑木耳、毛木耳等多个品种进行试种。今年初,经过试验探索最终确定主栽品种为香菇和黑木耳。今年4月,为了更好地发展林下食用菌种植产业,镇上找来有着丰富食用菌种植经验的邹正云投资入股合作社。
发展林下经济,建设镇党委政府的最终目的是要让百姓得益。邹正云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倘若有农户想在林下种植香菇,购买合作社生产的菌棒每根3.5元,一根菌棒正常可产出2斤左右的香菇,以市场价每斤超过10元的价格计算,扣除一些其他成本,利润相当可观,即使是批发价,也可卖到5至6元每斤,同样有不错的利润。“香菇种植管理相对便捷,未来向普通农户推广前景良好。”邹正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