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郊年俗大搜罗 每个上海人都有的乡间记忆

23.01.2017  17:33

    这两天上海有点冷了,冬天的气息扑面,突然想起儿时上海乡间的过年情形,再过两天,家里就要上上下下“掸檐尘”了,孩子们冒着寒风,奔走于田间,“炭马唐”(烧野外的干草取乐)。

    

    随着时代的变迁,上海乡间的很多民俗传统渐渐淡化,甚至被遗忘了。宝山“花堂祭花神”,崇明“厾米屯”,嘉定“走三桥”……这些有些陌生的习俗,却是百年前上海郊区人过年必不可少的风俗仪式。小新希望通过以下文字,让更多人了解上海郊区年节的习俗,也更加注重去发掘、保护、传承上海优雅、美好的传统文化。

    

    奉贤:净屋祭祖开门炮

    网络配图

    从腊月下旬起至除夕,家家都要大扫除。奉贤区奉城镇一致村86岁的老人吴凤娟用长柄扫帚掸掉屋顶四角及墙上灰尘、蛛网。她说:“这叫掸檐尘,因‘尘’与‘陈’谐音,故又叫‘掸陈’,寓意掸除‘晦气。’”同时,人们理发、洗澡、拆洗被褥和擦洗器皿,以示辞旧迎新。

    这仅仅是迎接春节的第一个步骤。吴凤娟告诉记者,腊月廿三夜,灶上要供着饴糖、柿饼、糕点、清茶和糯米小圆子,点燃香烛祭灶,祭毕焚灶君纸马,俗称“送灶君”。用饴糖作供品,传说可粘住灶神嘴巴,在向“玉帝”汇报时可隐恶扬善,能免灾祸。

    

    除夕之夜,还要点燃一只脚炉或灶肚内燃树块,火种不熄,燃至年初一。“”、“”同音,意为“今年富到明年”。老少围炉,达旦不寝,名曰“守岁”。

    大年初一,从清晨始,要点燃香烛,敬天地,祭祖宗,鸣“开门炮”,寓意家家争第一。用芝麻萁烧饭,取意“节节高”。早晨喝蜜枣糖茶,或食扁豆红枣汤、年糕和汤圆,寓意“甜甜蜜蜜”“年年高升”“团团圆圆”。

    

    从初一至年初三,家里还要包圆子吃。正月初四,家里要燃香点烛,放高升,恭贺“财神”生日。春节期间,还要在家里贴春联年画,象征瑞祥。如贴在水缸上的画鱼,象征年年有余;贴在米囤上的画粮食,象征五谷丰登;客堂上悬挂福禄寿三星图,象征子孙满堂、长命富贵。

    对吴凤娟来说,只有这样的春节,才让她感受到奉城特有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