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大:建议加强农村金融物理网点建设
4月17日,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发布了2015年度千村调查研究成果,这项调研主题为“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的覆盖与使用”,分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农村保险使用和农村金融扶贫五大专题进行,报告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关注。
据介绍,此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定点调查和返乡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挑选具有一定贫富差距的行政村和农户进行调研,最终回收的各类有效问卷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个县域、60个金融机构、743个行政村和15387个农户。
县域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参差不齐,西部地区在保险深度、不良贷款率、每百人拥有的存款账户数等指标上优于东、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GDP、保险深度、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上优于发达地区。
其中,在金融机构家数、金融保险业增加值/GDP、每万人中金融从业人数、每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数等指标上,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而欠发达地区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在机构入驻方面的吸引力远不如东、中部,而中部与东部的差距不大。经济一般组拥有的金融机构家数竟然高于发达组。尽管经济一般组拥有最多的金融机构家数,却拥有最少的机构网点数,说明在这些县域,机构进来的动力强,开设新网点的动力却不强。
此外,在金融机构资产/GDP、不良贷款率、存款账户数、保险深度四项指标上,东部县域都弱于西部,经济发达地区都弱于欠发达地区(存款账户数除外)。东部拥有最多的机构家数,却在资产规模/GDP上垫底,说明单体的规模尚有提升空间。欠发达县域虽在机构资产/GDP上遥遥领先,但在增加值/GDP上却被其他两组甩得很远。东部的不良贷款率最高。从存款账户数看,西部银行业机构的业务覆盖甚至胜过中、东部。东部地区的保险深度明显低于中、西部;发达地区的保险深度明显低于其他两个地区。
机构调查结果则显示,从金融的普惠性看,西部的金融机构在贷款账户数、存贷比、贷款利率、涉农贷款比重和贷款申请被拒的比例等指标上明显好于中、东部;而东部的金融机构只在存款账户数、不良贷款率两项指标上明显好于西部。
其中,在贷款账户数、存贷比、农户贷款利率上浮比例、涉农贷款比重、贷款申请被拒等指标上,西部的金融机构表现均明显优于中、东部。西部的机构以最低的成本(只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33.7%)为数量最多的主体(2173户)提供贷款,而且这些贷款以最高比例(93.2%)流向“三农”。从信贷可得性看,贷款申请被拒的比例是西部最低。从存贷比指标看,西部机构最高。
此外,在存款账户数上,西部机构明显处于下风。在不良率上东部机构表现最佳,同时考虑到其发放的贷款利率最高,说明他们商业化最彻底。相比而言,西部机构此种倾向并不严重。他们正是普惠金融建设的主力军。同时,给穷人提供信贷服务并不意味着不良率的上升,西部的不良率低于总体平均水平(4.41%)。
报告指出,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在三个区域中,中部的不良率和被拒率最高,说明中部农村的信用风险最高。
家庭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传统金融服务的依赖度较高,尽管使用便利性有待加强。农村总体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型金融业态以及商业保险的认可度严重低下,但这种认可随着家庭收入及学历的提高而改善。农村的私人借贷行为存在较严重的“不写借条”、“欠钱不还”等现象。
据项目组首席专家刘莉亚介绍,报告提出的政策建议主要有:农村总体都需要加强物理网点建设,而西部更显迫切,可考虑通过流动网点为村民定期提供服务;建议利用手机银行、代理银行和金融电子机具,实现对网点的有效替代;为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创造便利条件;推全民小额保险,提供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和保险覆盖率,设立国家普惠金融发展基金并颁布《普惠金融法》。
记者 沈则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