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现大幅孔雀牡丹画 原料来自农田大麦秆
图说:这幅画的原料是农民弃之不用的大麦秆
牡丹花雍容华贵,孔雀羽毛光泽闪耀……在金山区石化街道一户人家,挂着一幅长1.5米、宽0.8米的孔雀牡丹画,色泽鲜艳,立体感强。而这幅画的原料,竟是农民弃之不用的大麦秆,由55岁的创作者熊国瑞历时4个多月完成。
老熊创作麦秆画已经30多年了,至今作品超过百幅,一根根不起眼的大麦秆,在他手中变成了典雅的仕女、灵动的花鸟,展翅的雄鹰、奔腾的骏马……麦秆画已被列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熊国瑞也被评为金山区麦秆画传人。
图说:麦秆画已被列为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80年代娱乐活动比较匮乏,我就把创作麦秆画当成业余爱好,没想到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为了收集品质优良的大麦秆,老熊每年5月中旬大麦收割时节,就骑着摩托车在金山的农村到处跑,看到农民便问讨要一些。“金山农民种的多是小麦,种大麦较少,而且大麦收割期一般只有一星期,农民收割完就烧掉或者当饲料,所以每年只有一个星期时间。”
色泽金黄、表面光滑的麦秆如何上色?老熊通过多次试验,配制独家颜料,不仅容易上色,而且不易褪色,30多年前创作的彩色麦秆画,至今仍然色彩艳丽。创作麦秆画并不容易,工序十分复杂,收集到麦秆后,还要煮、晒、熏、剖、烫,再将烫平的麦秆拼接成“纸张”模样,这些都还只是原材料的准备,更别提更劳心费力的构图、裁剪、黏贴了。
“制作鸟类的羽毛,要将麦秆剪裁成发丝大小,再一根一根粘成一片羽毛;制作波浪,要将麦秆剪成粉末状,然后根据波浪的纹理,一点一点粘贴上去,又是还要借助放大镜。”熊国瑞介绍,正是凭着耐心和技艺,麦秆画才能巧夺天工,栩栩如生。
图说:熊国瑞在创作
在老熊创作的100多幅麦秆画中,最吃功夫的莫过2000年的《清明上河图》,长1.5米,宽0.5米,画中截取了《清明上河图》原图中汴河两岸集市的一小段场景,画中有200多个人物,还有河、桥、船、树、房子、车马等,十分复杂。为了艺术感悟,弄清元素特征,他在创作之前特地到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图景点观摩。后来,经过8个多月精心制作,这幅麦秆《清明上河图》和原图相似度高,大到桥梁,小到水波都相差无几。
图说:吃功夫的莫过2000年的《清明上河图》
目前,熊国瑞受邀但任了金山初级中学的校外辅导员,还担任了石化街道社区学校的辅导老师,让这门民间艺术被更多人了解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