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留下了什么? 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活动
12月15日消息:京剧表演大师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纪念进入倒计时。上海京剧院昨天宣布,从明年1月中旬起,将有一系列纪念活动在京沪两地举行。周信芳是麒派艺术创始人。上海的特殊文化环境成就了周信芳,而他又给今天的上海文化发展留下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遗产。
上海的开放与繁荣,为“麒派”培育良好土壤
“周信芳诞生在上海并非偶然。”长期从事周信芳研究的戏曲评论家、上海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沈鸿鑫这样说。上海开埠之后,不久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经济、文化中心,四海通商,五方杂处,南北的戏曲、杂艺争妍斗艳,同时,西方的电影、话剧、舞蹈等新文艺样式纷至沓来,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窗口。
正是这种特殊的文化环境,为周信芳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从而造就了他的艺术风格。麒派传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陈少云用“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来形容周信芳的表演,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话剧、电影等艺术门类中吸收体验派表演方法,再结合京剧程式来表演人物。沈鸿鑫举例说,对角色,周信芳必定分清其性格的差别,比如萧何和徐策,都是宰相身份,但年龄、性格、处境都有差异,故而他们的出场、举止动作都有所不同。萧何的“追”,心情焦急,追得筋疲力尽;徐策的“跑”,情绪激昂,跑得眉飞色舞。两个人物,面目各具,所以周信芳可谓京剧界最著名的性格演员。
此外,周信芳演《坐楼杀惜》中刺杀阎惜娇的身段和内心表现,是从美国影星考尔门那里学来的。而《追韩信》里萧何看韩信墙上题诗时,背脊颤动的表演则是借鉴了美国影星约翰·巴里摩亚的演技。这些表演和动作不仅与人物、剧情相契合,而且融进了京剧表演的节奏和锣经里,完全"京剧化"了,看不出一点斧凿的痕迹。
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融会贯通。而今天的上海,在文化交流上的开放与繁荣程度,比周信芳所处的时代更甚,这也就为今天的文艺创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
美学价值和现实关怀是一部好戏的核心
作为一名严肃的艺术家,周信芳在演出市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告诉我们,有美学价值和现实关怀的优秀作品,是可以打动观众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拔得头筹的。
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傅谨说,周信芳之所以能够成为京剧界的标志性人物,是因为他始终在一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里走一条健康的道路,把美学追求和市场追求结合得非常完美。在嗓音倒仓之后,他仍然坚守京剧本体的美学精神,追求表演的内在力度,通过把曲情与声情融为一体,最大限度保留了以谭鑫培为代表的京朝派京剧的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周信芳和余叔岩从两个方面继承了谭鑫培的衣钵。余叔岩继承的是声腔的圆润,而周信芳继承的是谭鑫培的风骨。"
而周信芳的现实关怀,更使得他的艺术与时代相应相通。周信芳一直认为,戏剧是现时代的宣传利器。抗战爆发时,正是他演出的黄金期,他利用自己的号召力,积极参加救亡活动,演出了多部如《徽钦二帝》《文天祥》《史可法》等剧目,与当时民众的爱国主义情怀息息相通。而他豪迈刚强、悲壮雄浑的艺术风格,也正是时代精神在京剧舞台上的响应和体现。
"今天,当我们讲观众趣味,讲文化市场,讲文艺作品如何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周信芳的成功告诉我们,观众是有美学品位和道德情怀的。"傅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