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跟师中医大家 申城培养新一代海派名中医
海派中医作为中医重要组成部分,向来以名医荟萃、中西汇通著称;然而,现代西医技术强势发展,为传统中医的传承、创新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在现代文化土壤中,培养新一代海派名中医?
近日记者获悉,上海中医大受市卫生计生委所托,启动本市中医药领军人才项目——“海上名医传承高级研修班”。项目遴选30名已具备扎实中医基础、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通过2至3年的一对一跟师中医大家、重温古籍、游学寻根等传统中医教学方式,强化中医底蕴、提炼中医境界,为他们成为名中医补上关键的一口气。
古籍古方再挖掘
摸索辨证治急症
中医可治未病,但治未病远不是中医的全部核心。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曹烨民说,“以中医思维治疗难症、急症,是中医延续至今的法宝。”在高级研修班上,学员们温故知新,对古籍医书反复研读,找寻内中的中医思维。
急症难症,中医怎样才能辨证施治?曹医生坦言,这种临床的理解与认知,远非一朝一夕成就。他师从名中医奚九一教授,治疗脉管炎堪称强项,“过去总以为,活血化瘀就是治疗脉管炎最好方法。在奚老的带教下,通过对无数病例的深入挖掘、认知,渐渐领悟到,清热解毒化湿,相比活血化瘀法,反而来得更有效。”近日,他再用这一方法,治愈了4名因抗日战争细菌战受害、病痛长达大半世纪的老烂脚老人。
曹医生最着迷的古代医书是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一位血管病、心衰齐发作的老伯,高热不退、血压超低、大小便全部没有,危在旦夕。曹医生与老师探讨后,大胆采用《伤寒杂病论》中经典方五苓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几剂汤药下去,病人奇迹般起死回生。他颇有感触,“用一种整体思维看待病人,勿拘泥于头痛医头,中医要传承的,不是区区几张方子,恰恰应是古籍中传递的思维方式。”
国学经典解惑
实践心身治疗
高级研修班上,中医经典理论成为必修课。上海中医大副校长胡鸿毅表示,学员重读《金匮》、《内经》、《伤害》、《各家学说》等经典,强化传统人文色彩,切身感受中医的厚重与渊博。龙华医院许玲是沪上名中医刘嘉湘教授的弟子,在她办公室里,悬挂一副名中医王庆其送来的字——集古方以治个病,极高明而道中庸。许医生说,中医所传承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是现代医学所强调的心身结合治疗。
许玲门诊中,肺癌病人居大多数,他们往往内心焦虑、敏感,在给予规范治疗同时,怎样舒缓焦虑情绪?许玲从老师处学到了中医文化的高深。一位病人问,“水果里含的维生素能增强抵抗力,我顿顿吃果汁,怎么会胃酸?”许医生用毛笔写下两个字:“精、”。繁体的气字下是米,《内经》上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谷物是提升精气神最要紧的部分,水果则是辅助……”不少病人感叹,看许医生门诊不像看病,反倒像上了文化课,不知不觉静了下来。
作为研修班里的重要环节,许医生还游学拜师浙江中医大连建伟教授,读经典、跟门诊。传统中医面对身患重疾的癌症病人,调节病人情绪,亦是不可忽视的康复途径。在连教授门诊中,许玲发现,与病人的交流几乎不涉及“你肿瘤分到第几期”、“现在没啥办法”等,取而代之的是,有哪里不舒服、我会尽力的……连教授教诲她:“身为医生,呵护病人的善念,更可起到鼓励作用,实现心身治疗。”
追溯岐黄之源包容传承发展
从甘肃庆阳岐伯故里、到针灸鼻祖皇甫谧文化园……研修班学员们前往岐黄之源,拜访当地中医流派、追根溯源中医历史。上海中医大附属曙光医院詹红生师从石氏伤科后人、名中医石印玉教授,他有感而发,“纵观历史,中医的开放包容,是其得以传承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如在海派中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石氏伤科,兼收并蓄,方可保有学术生命力。”
百余年前,石氏伤科诞生之际,骨伤科以骨折、脱位等疾病为主,大多中医骨伤治疗也以接骨接好即可。石氏伤科因其独特的整体观思维,不断吸收其他流派所长,最终形成独特学术思想,直至今日熠熠生辉。詹红生说,而今疾病谱早已发生变化,常见的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在《黄帝内经》中压根找不到。可利用石氏伤科的整体观思维,这些现代疾病治疗,同样收获良好疗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例,西医换个椎间盘,一了百了;石氏伤科后人们却认为,椎间盘突出不过是“果”,“因”在周遭筋络受了伤,治疗还应因果并重,从根本上避免椎间盘突出的发生。良好的治疗效果、与时俱进的开放眼光,使石氏伤科声名在几代江南人口中长盛不衰。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郑锦表示:中医要传承,更要发展。新一代中医,大多学数理化出身,积累丰富临床经验后,补上中医经典、传统文化,将为中医增强底蕴、厚积薄发、从理论上提炼中医发展思想奠定基础。这也是海派中医发扬光大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