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交通大学温室水果黄瓜新品种引领黄瓜产业更新
外表光滑、体型小巧、口感脆嫩的水果黄瓜已是沪上百姓餐桌的常客,极大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体验,深受国内消费者的欢迎。但是这种颜值高、污染少的水果黄瓜也曾一度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引入国内过程中也曾出现各类“水土不服”。上海交大蔡润教授团队14日在沪讲述了其与水果黄瓜的不解之缘。
长期以来,华北型品种在国内黄瓜市场占绝对优势,但其类型单一,瓜把长,多刺瘤,不利于包装和清洗。“九五”期间,欧洲温室型光皮水果黄瓜品种伴随国外温室技术设备一起引进国内,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植物科学系教授,植物分子育种与种质资源创新学科负责人蔡润带领黄瓜遗传育种课题组,在90年代末期率先将该类欧洲温室型水果黄瓜引进上海开始研究。
由于果皮光滑,光泽度高,少或没有刺瘤,果把短等特点,水果黄瓜深受国内消费者的欢迎。然而这些从以色列、荷兰等国引进的水果黄瓜,每粒种子价格曾经高达约1元人民币,国内南北气候和环境的差异导致其种植面积又十分受限,不易普及,因此对自主产权水果黄瓜品种的需求迫切。
上海交通大学黄瓜遗传育种课题组在蔡教授的带领下,由黄瓜遗传育种课题组园艺植物分子育种、园艺植物生物技术方向教授潘俊松、从事黄瓜育种工作16年的高级实验师何欢乐以及课题组硕博研究生组成团队,从国外引进搜集了800多份欧洲温室型水果黄瓜材料和国内黄瓜资源,经过连续十几年的努力,通过杂交组合实验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聚合各种优良性状,最终选育出了适合国内各地种植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水果黄瓜新品种。
新品种研究期间,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传统育种容易受环境、生长期和显隐性的限制,存在技术瓶颈,且传统育种方法选育新品种的年限较长。另外,蔬菜作物的分子育种研究与主要农作物相比相对滞后,缺乏饱和的遗传图,定位性状少,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尚未进入实质性应用。在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农委科委的资助下,课题组开展了黄瓜遗传图谱构建、黄瓜重要农艺性状QTL分析、基因精细定位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优势在于,不仅能够在幼苗期选择到含有目标性状的单株,缩短育种年限,而且不受环境影响,准确度较高。蔡教授带领的团队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结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出多个适合国内生产条件的自主产权黄瓜新品种。
经十几年如一日的努力,课题组成功的将控制黄瓜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应用于黄瓜新品种的选育。
据蔡润教授介绍,上海的本地黄瓜虽然很受广大市民的青睐,但在种植过程中,由于上海地区夏季气温高、日照长,造成雄花过多,结实率大大降低,需要喷施乙烯利诱导雌花的分化来增加产量,导致了果实品质的降低,同时对环境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而黄瓜课题组通过图位克隆将黄瓜的全雌性基因进行了精细定位和克隆,开发出与黄瓜全雌性性状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并成功应用于上海本地黄瓜的新品种选育中。培育出4个全雌性的华南型‘申杂’系列本地黄瓜新品种,实现了本地黄瓜节节结瓜的育种目标。
“我们培育出的水果黄瓜新品种高产抗病,而且品味清香无苦味,适合国内各地普遍种植,也能适应上海市春秋两季的种植,实现本地黄瓜节节结瓜。”蔡润教授说。
据悉,目前课题组培育出的高产、优质、抗病、耐高温多湿的欧洲型和华南型新品种共10个。这些国产化的黄瓜品种,更适合中国的气候特点,且植株抗病性强,果实品质好,甚至比国外的黄瓜更好一些;也大大降低了种子的成本价格,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新的黄瓜品种不仅可以降低国内对外国黄瓜种子的需求量,也充分说明了我国科研成果的进步,凸显了中国在科学界的权威性。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