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整版:大学毕业生是否应该留在大城市

13.11.2019  20:54

    11月13日,《中国科学报》在第八版以整版篇幅刊发了我校学生和重庆大学学生围绕“大学毕业生是否应该留在大城市”辩题展开的辩论。全文刊登如下。

    校园辩论赛

    10月16日辩论专版中刊登的“人是否有表达偏见的自由”的辩题投票中,正方苏州大学支持率为25%,反方北京交通大学支持率为75%。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留下了最质朴的话语:“谁让你读了这么多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个大世界……如果从小你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辛劳,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理解的苦恼。

    对于这种苦恼,当代大学生也未能幸免。总有人为“毕业后留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而彻夜不寐。到底是选择小城市还是大城市?且看本期重庆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的辩论。


    正方  重庆大学

    综述

    谢谢各位!很高兴能与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就在大城市上学的大学生,毕业后是“”还是“”的问题展开讨论。开宗明义,大城市就是当下中国的一线城市,既包括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城市,也涵盖成都、重庆、武汉、西安和天津等区域中心城市。所谓“留在大城市”,就是指大城市所在高校学生是否有必要在毕业后待在求学所在的城市,而非原本在中小城市就读的学生在毕业后蜂拥涌入大城市,这也就是“”与“”的区别所在。今天,判断大学毕业生是“”还是“”,我们没有办法站在实然的层面分析单一个体面临的实际情况,只能考查在应然的价值逻辑上,既站在学生的立场看今后人生的规划与成长,也站在城市的视角看未来的进阶与发展,判定何种选择既有利于当下,更着眼于未来。我方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留在大城市,论证如下。

    首先,留在大城市,是毕业生个人的应然选择。相较于中小城市,城市之“”,除了经济体量与人口多寡,更在于拥有更大的平台、更大的格局、更多的大企业、更好的大医院以及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简言之,就是更大的保障、更大的机遇、更大的未来,而留在大城市,就是为自身发展留出更大的余地、更多的选择及无限的可能。城市之“”,并非海市蜃楼、空中楼阁,而是更加优质的人才聚集共同奋斗与拼搏造就而成,换言之,大城市能有今时今日之优势地位,本身也就是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为代表的优质人才留下之后所铸就的发展成果。由此可见,无论是从过去的发展历程看,还是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都是相对更加理性的选择。

    其次,留下大学毕业生,是大城市主动为之的优先选择。中国当下的一线大城市,汇聚了占据绝对优势的高等教育资源,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留下”本地高校培养的优质毕业生,对城市而言,就等同于人才资源的流失。“大学毕业生要不要留在大城市”,归根结底是一种价值上的倡导,可以想象杭州会鼓励浙江大学的毕业生尽数离开,或者是成都会希望四川大学的同学毕业之后不要留在这座城市吗?相反,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类似于西安、天津等大城市,除了鼓励本市高校的毕业生留下之外,同时还为外地大学生在落户、就业与创业等多个方面提供系列优惠以吸引人才的政策导向。由此可见,留下在本市就读的大学毕业生,而不是鼓励他们毕业之后背起行囊远走他乡,是城市汇聚人才资源、打造人才高地的必然选择。

    最后,鼓励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既不等于反对毕业生拥有自主选择,更不等于“留在大城市”是唯一值得提倡的价值选项。诚然,留在大城市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更加昂贵的生活成本,抱着“宁当鸡头也不做凤尾”的心态寻求更适合自己的“舒适圈”也未尝不是一种“佛系”的人生态度。但在即便是大城市,也并非人才溢出而是缺口仍然巨大的当下,面对“要与不要”的选择,我们依然要鼓励“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价值倡导,审慎评估“留与不留”的利弊比较,在青年未来与城市发展间,做出最有利于双方的共赢选择。我们既鼓励毕业生们留在大城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同样也希望看到吾辈先锋投身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在广袤天地中大展宏图。由此可见,倡导毕业生留在大城市,既不会与个人选择相冲突,也不会与国家战略相矛盾,是立足当下看现实,展望未来谈发展的合理选择。

    综上,本方论证完毕,感谢大家。

    答反方问

    1.重庆大学的辩友说大城市拥有更多的大医院、更多的教育资源,这点我方不否认,可显而易见的是,越是优越的资源,大学生享用时所付出的成本也越高,且大城市的物价往往会高于二三线城市,而我方在一辩稿中有数据给出,在大城市生活的毕业生,在饮食和居住上开销巨大,那他们又哪来多余的经济收入来享受这些优越的资源呢?

    张炜昀:一旦有机会获得相对较为广阔的平台和更加优质的经济、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就越要付出更加高昂的成本,这是效率与公平的兼顾。诚然,付出的成本会高一些、感受到的压力会大一些,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大学的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是当前社会条件下最有机会、最有条件获得最为优质的社会资源的社会群体,这也是毕业生们有意愿留在大城市的原因所在。如果连他们都会被眼前的困难所羁绊,那么大城市的发展也必将陷入停滞,这既不利于毕业生个人的成长,也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重庆大学的辩友提到大城市之大是由于优质人才共同努力而成,但随着大城市优质人才的大量聚集,也带来了强大的竞争压力,我方一辩稿也有数据给出一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近饱和,基于大学生刚毕业无论是自身技能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比较一般的特点,这部分强大的竞争压力对方辩友怎么看?

    廖元植:我方的观点是辩证地来看。大城市的劳动力资源可能趋近饱和,但是人才资源的缺口依然巨大,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大城市在限制普通劳动力流入的同时,愿意为高层次人才提供诸多落户政策优惠的原因。竞争压力不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躲进“舒适圈”、逃避社会竞争的理由,恰恰是大学中获取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他们面对竞争时自身最大的筹码。

    3.在对方一辩稿中指出大学生留在大城市是大城市为了建设人才高地的主动选择,可是根据我方一辩稿中给出的关于互联网行业的数据可以发现,相较于大城市,二三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量明显更高,大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已趋饱和。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城市的城市规划是否只对小部分顶尖水平的毕业大学生成立?对于大部分留在大城市的普通大学生而言,二三线城市是否更有利于人才本身的发展?对于二三线城市的人才规划而言,是否我们也应当倡导大学生毕业后不留在大城市?

    童心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方在综述中提出,“倡导要留在大城市”不等同于“反对个人基于自身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大城市倡导毕业生“留下来”,也不等同于中小城市不能呼吁毕业生们“快到碗里来”,这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自由竞争。所以,我方站在大城市持续发展的视角看问题,认为大城市理应作出欢迎本市高校的大学毕业本科、硕士、博士生“留下来”的战略选择。

    结论

    总体来看,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认为大学毕业生不要留在大城市的核心理由是毕业生群体不能适应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和难以承担大城市的生活成本。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哪些群体既能够适应竞争压力,又能够承担生活成本呢?一是家里富裕的各种二代,宽裕的生活让他们面对压力时能够不怎么在乎,面对昂贵的物价也可以一笑了之,所以大城市在对方同学眼中仿佛成了少部分人的特权,成了阶层进一步固化的壁垒,这显然和我们应该秉承的价值倡导和政策导向背道而驰。二是有了一定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中年群体。如果在中小城市积累了上述基础,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现实状况,当前中国国情下,又有多少家庭能够举家迁移,返回各自青年时代读书时的大城市来一次“二次创业”呢?可见,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在阐述问题的过程中,既没有考虑中国的现实国情,也没有兼顾学生和城市的协调发展,难以为大学毕业生不要留在大城市提供合理的论证。

    最后,我方重申,倡导大学毕业生留在大城市,绝不是说不能有其他更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而是充分剖析“留与不留”的利弊、“要与不要”的代价,在毕业的那一天,遵循自身内心在当初填下志愿、背起行囊、走进大城市求学时的抉择,趁自己年轻,向所有的困难和挑战倔强地说一声:“我能行!

    (综述由童心瑶撰写,结论由廖元植撰写)


    反方

    华东理工大学

    综述

    谢谢对方辩友,今天我方的观点是大学生毕业不要留在大城市。开宗明义,大城市指的是一线城市,这些一线城市往往具有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等特点,而今天考虑的则是那些在一线城市上大学的同学毕业后的去与留问题。根据华中农业大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在大城市中有50%以上的大学生是来自二三线城市与县城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同学其实是在背井离乡地在大城市求学。我方认为大学生毕业后去二三线城市或者回家乡,更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我方支持大学生毕业后不要留在大城市。

    首先,二三线城市的生存成本低,能够选择的余地更大且更容易实现自我。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相较于二三线城市要高得多,其中的居住成本更是绝大多数大学生刚毕业后的痛点。调查显示,2017年一线城市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与食品开销占比61%,要远高于国内的平均水平51.7%。如此之高的生活成本让很多一线城市求职者只能“先就业再择业”,长远的职业规划更是奢侈。而二三线城市的生存成本低,相较于一线城市,大学生不需要将很大一部分的收入用来维持生存,这对于刚毕业的,特别是那些想要追逐理想事业,从事跟自己专业相关工作的学生来说,所需代价要更小,选择也更加自由。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相较于留在大城市,二三线城市更有利于他们职业的发展。

    其次,二三线城市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且政策支持多,事业更容易起步。比如,在用人需求增加最多的互联网行业,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用工需求量同比增长分别为46%和82%,而一线城市则首次出现了负增长,需求量同比降低2%。由此可见,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而一线城市的劳动力需求已经趋于饱和。就中国人民大学公布的就业竞争指数来看,二线竞争指数为0.89,一线竞争指数则为0.91,且国家亦是出台了多个如“大学生西部服务计划”等政策来鼓励大学生毕业后到二三线城市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空间更大,竞争相对较小,再加上政策的支持,事业更容易起步,故而更适合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

    第三,大学生毕业后如果不留在大城市,除了选择去别的二三线城市外,还可以选择回家乡,回家乡能够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让人的生活更加幸福。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中提到,关系是构成幸福的五要素之一,而这个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父子、夫妻、兄弟这三种和我们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亲情处理不好,人生难得幸福。很多时候父母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多么成功、多么富有,他们最想要的是我们的陪伴、我们的呵护。而大学生毕业后离开大城市,回到家乡,回到父母的身边,不仅能够成全他们的幸福,也同样是在成全自己的幸福。因此,我方认为大学生毕业后不留在大城市、选择回到家乡的话,更能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综上所述,我方支持大学生毕业后不要留在大城市。

    答正方问

    1.大学毕业生要不要留在大城市,首先需要厘清“要不要”“想不想”“能不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给了大家三条未必一定要留在大城市的理由,还请华理的同学回应一下:这三个论点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原因,是我们应该在价值选择上向毕业生倡导“不要”,还是基于毕业生主观意愿的“不想”,抑亦或是基于客观条件不具备所导致的“不能”?

    吕恪勤:我们所倡导的“不要留在大城市”这一观念,是我们综合大城市的生存成本、竞争压力与政策扶持等客观因素,以及回家乡发展更能满足其情感需求这一主观因素得来的,判断标准为是否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自我发展。因此,“想不想”成立的原因是基于是否有利于大学生发展这一标准上的,在此判断标准上,“想不想”的主观因素与“能不能”的客观因素两者都影响“留不留”的价值取向。

    2. 针对华东理工大学综述内容的具体观点,重庆大学提出如下质疑:首先,一线城市高校超过半数生源来自偏远地区,那么这些学生历经千辛万苦考进大城市高校,仅仅是为了在大城市读几年书吗?他们的主观意愿是毕业后想留还是想走?其次,因为生活成本低、竞争压力小离开大城市,是不是表明需要离开的理由仅仅是因为在能力上不能适应大城市的节奏与要求?

    陈志磊:首先,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在考进一线城市的大学并在那里学习四年之后,想必也已经了解了大城市生活节奏之快、生活压力之大,他们主观意愿上想留还是想走是无法讨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您方也论证不出所有来大城市学习的学生毕业后都想留下。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其实是留在和离开大城市,哪个更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的发展。而我方今天倡导大学生毕业后不要留在大城市,是因为那里的劳动力已经接近饱和,并不利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而二三线城市如今发展势头强劲,且有着众多国家政策的支持,学生到了那里后能够获得更多大展身手的机会,将自己所学更好地利用起来,而不是说留在大城市每天从事着自己不想做、和所学专业不相关的事情。

    3.华东理工大学的同学在综述中向大家罗列了去二三线城市抑或是返家乡的种种好处,我方全部承认,并无异议。但是,去二三线城市有好处就一定有弊端;同理,留在大城市,有压力大的劣势就一定存在机会更多、平台更广的优势。如果通过对好处的罗列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不是通过相同的论证逻辑证明只要留在大城市有好处,我方立场同样可以成立?

    归逸雯:今天我们讨论要不要留在大城市的标准是哪一种选择更有利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我方承认您方在一辩稿中提到的大城市有更多的企业、医疗、教育资源,但对于大部分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不仅受限于生存压力没有能力享受更高的医疗与教育资源,也没有能力进入只录用极小部分顶尖人才的大企业录获很大的机遇,还要面对劳碌奔波带来的情感压力,不论从哪方面来讲都较二三线城市更为不利。

    李超:对方辩友所说的一线城市的优势,大学生往往会因为苟活于眼下的生活而无法享受,甚至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在大城市中工作因为压力过大而选择轻生的事件也不在少数,崩溃事件层出不穷,所以我方建议毕业后可以在二三线城市先做好准备,磨砺好自己后可以选择进入大城市再次探索。

    结论

    当今社会,随着教育水平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大学生会有毕业后面临要不要留在大城市的问题困扰,而抉择去还是留的关键标准在于,如何更能让大学生自身更好地发展。

    在此,我方再次阐明,首先,大城市的生活成本较二三线城市更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小城市能让其生活压力更小,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与精力去实现自我。其次,二三线城市的很多政策扶持也给大学生初入职场提供一个敲门砖,能够给其之后的发展带来益处,相对较小的竞争压力让其事业更容易起步。最后,落叶归根,人是有乡愁情结的,不选择大城市而选择小城市,大学生对于亲情的情感需求能更好地满足,在发展自我的同时也能陪伴父母。

    诚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能够闯出一番事业,每个人都想迎接更好的未来。作为大学生,正确的选择能让自己少走些弯路,有更多的精力去迎接未来的挑战;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不要只看到大城市的光鲜亮丽而忽略小城市的安宁顺遂,不要只看到大城市的诸多机遇而忽略小城市的脚踏实地,不要只顾自身的发展前途而忽略家乡父母的陪伴。最后我方坚持认为,大学生毕业不要留在大城市。

    (综述由归逸雯、陈志磊撰写,结论由吕恪勤、李超撰写)

    《中国科学报》 (2019-11-13 第8版 校园)

    原文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9/11/35107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