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访应制度化
对教育从业者来说,校长个人亲力亲为,主动想办法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确实让人感动,这则新闻无疑让人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情。从事教育事业,无论是校长、领导、还是教师,教育者本就该如此,俯下身来,倾听学生,了解学生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然而,感动之余,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毕业生回访并非是校长个人的事情,应该让更多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承担这份工作。学校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究竟该如何改进?招生就业部门和各个专业的院系对此能有何借鉴?
毋庸讳言,对毕业生进行回访,收集第一手的、鲜活的、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学校可以对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服务等诸多方面都作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此外,教师在对毕业生的回访中,也可以搜集更多真实的就业、奋斗、职业发展等相关的案例,贯穿在课堂教学中给在校生以借鉴和引导,因此,对毕业生的回访不仅应该制度化,而且应该成为学校管理工作的常态。
事实上,毕业生回访制度已经在很多院校悄然启动,但论其效果,却不究其原因,恐怕与这项工作大多由学校招生就业部门主要负责有关。一方面,招生就业部门的工作人员精力有限,不可能对全校各个院系的毕业生都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另一方面,目前所采取的就业回访方式还存在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或仅仅是通过座谈会、电话、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一些院校为了节省时间和成本,甚至主动放弃了实地考察和学生面对面交流,而据撒承贤承认,座谈会往往也并不能获得一些真问题,毕业生们也会隐藏一些内容,这些都很容易导致搜集到的信息不够准确和全面,致使毕业回访中的“真问题”无法获得。
说到底,对毕业生进行回访不只是校长的事情,也不只是招生就业部门的任务,更应该是各个系部自动自发的事情,毕竟,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为市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离不开对毕业生全面的观察和了解,做到及时反馈教育教学。各个二级院系应该组织辅导员和专门的教师从事这项工作,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寒暑假期间以一对一、面对面的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工作。
专业的人才培养决不能“闭门造车”。当下,很多院校都强调专业调研,以便及时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力争培养的人才都能适应企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笔者这个暑假也参与了系部的专业调研,目的是为专业建设寻找可行的方案和路径,但我们所进行的调研也仅仅限于对相关企业以及企业的领导、人事经理的采访,并没有将毕业生纳入调研的范围,也未曾想到以毕业生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细致地回访。
其实,与欧美一些大学相比,国内的大学对毕业生的关注明显较为落后,究其原因,制度上的缺失还是主要方面,或即使有制度保驾护航,但在执行上仍然不力,不过是下级部门疲于应付上级部门的任务罢了,并没有真正从专业建设的需要出发。
撒承贤反思,“学生归属感差,主要原因还在学校,学校做的太少,对学生关心不够,提供的支持少,学生不靠你,也不求你,肯定归属感弱。”对学生的关心不仅仅局限在学生在校就读期间,也应扩展到学生毕业走向社会之后,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关怀,管理者和教师们无疑是要用心去做好每一件事,毕业回访需要制度建设,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温情和教育从业者们的爱心,而非仅仅是流于冷冰冰的、形式上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若尘)
http://zqb.cyol.com/html/2014-11/17/nw.D110000zgqnb_20141117_3-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