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操场开放 市民称方便但安全也有隐忧
前天傍晚,上海大学延长路校区操场的塑胶跑道上,几十个大爷大妈组成的快走锻炼队伍引人注目。家住附近小区的邓阿姨说,“塑胶跑道感觉走起来比较舒服,已经习惯了每天跟邻居们来走上5圈,唯一有点担心的,是操场上灯光不够亮,怕万一看不清摔一跤。”
近年来,随着健康运动理念深入人心,高校校园及其体育设施也成了周边居民体锻首选之地。然而与此同时,学校方面对可能出现的锻炼者人身、财物安全问题,却有一些隐忧。
校园开放操场,市民称欢迎
记者走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发现这些高校均对市民开放,且进出无需证件。
18时30分,夜幕才刚落下,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偌大的操场上已是人头攒动,将近上百人在这里散步、慢跑,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家住交大附近沧源小区的谢先生就是这日益壮大的队伍里的一员。满身大汗的谢先生告诉记者:“我今年51岁了,每天都来交大跑步。附近能锻炼的地方比较少,学校里树多,空气很好,离家也近,我非常喜欢来这里慢跑。”
家住上海外国语大学附近的王大爷,自从常去的鲁迅公园进入闭园维修期后,天天去上外锻炼,他说,“校园环境不错,只可惜开放的时间太短了。”
安全管理隐忧,学校有压力
正值暑假,游泳馆成为人们消暑纳凉的好去处。华师大闵行校区游泳馆从14时开放到21时,校外居民只需办理健康证即可来游泳。相比于公共泳池,这里价格便宜又相对干净。“外边游泳馆,比如吴泾镇游泳馆,人太多了,游泳跟下饺子似的,还是华师大好一点,也很干净呢!”这个暑假,家住吴泾镇的黄先生常带着自己的孩子来这里游泳。
然而,一旁的工作人员却“叹苦经”。之前有位居民游泳时没有使用保险箱导致手机钱包丢失,找到学校要求赔偿。校园的对外开放使市民享受到便利的同时,也为学校管理、经费和人员配备等带来一系列压力——受伤了怎么办,被盗了怎么办……随着近年来进校锻炼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压力更有所增加。
一些高校推出相应措施。上海大学体育学院有关负责人滕锡超介绍,对于外校锻炼人员,学校办理了公众责任险。一旦发生人身财产安全事故,若判定校方有责任,保险公司会给予一定补偿。比如,当校外锻炼人员在校园里受伤了,判断是器械的问题还是锻炼人员本身的问题,可以通过医院做检查,开具诊断证明。如果是学校的责任,就会按程序赔偿。另外,学校所有场馆都安装了摄像头,保卫处随时能掌握现场情况,若发生事故,保卫处可以第一时间派人赶赴现场。
如何更好服务,还得靠制度
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校园“开门”助力社会体育发展是好事一桩,如何把好事办得更妥帖?专家认为,校方首先应该更明确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上海大学法学院李凤章教授指出:“当校外锻炼者发生人身伤害或财物损失时,区分学校有没有责任的关键点在于判定学校究竟有无过错。比如,市民在付费进入游泳场馆之后,学校有维护设施安全、水质无问题等义务。如果市民租用了学校的衣柜存放财物,那学校就该有保护其财产安全的义务。但如果财物自行保管,学校就没有保证财产安全的义务了。”
在明确法律权利与义务的基础上,校方管理也可向“他山之石”借鉴一二。目前本市相当一部分中小学已向社会开放锻炼场地。不少中小学制订了学校场地开放治安和人身伤害突发事故应急操作流程图,公布了校长、街道管理者、派出所民警等联系电话,以备不时之需。为了更充分掌握进校锻炼者的情况,防患未然,闵行区统一办理“健康卡”,在莘庄、七宝、古美的6所学校试点场地开放信息化管理,教育、体育、街道等多部门合作,在学校安装校园访客系统,要锻炼的居民须持全区统一办理的 “健康卡”刷卡进校。一卡在手,不仅可以统计校园开放和居民健身情况,区职能部门还根据学校开放“人气”给予一定补贴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