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排行榜的公信力不能靠“吹”

16.01.2015  17:37

  大学排行榜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作为一种参考,通过“货比三家”或许可以对高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
  ■曹灿辉
  时下,国产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有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版、中国校友会网版、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版,等等。在不同的大学排行榜上,同一所大学排名不尽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很大。但各家在发布榜单时,都自称很权威。
  从我国首次出现大学排行榜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内有近20个机构和学者,发表了超过50种不同类型的大学排名,但质量参差不齐。目前,对于大学排行,并没有国家有关部门的权威榜单,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表态,不建议搞综合排名,学科专业排名相对更客观、公平。
  当前社会上搞的一些大学排行榜之所以屡遭诟病,原因就在于各版本的排名缺乏公信力。一是评价标准不同、引用参数各异。譬如有些排行榜看重学校规模,一些规模较大、学科齐全的大学便会占较大优势,而一些精度较高或是专业性较强、学科比较单一的大学便会吃亏。二是感情亲疏影响认知。国内一些大学排行榜的研究机构大多挂靠于某所大学,或主要由某所大学的校友构成,往往会将自己所在大学排到靠前的位置。三是排名机构涉嫌“钱名交易”的“潜规则”左右了排名。
  缺少公信力的大学排行榜,势必导致各版本互相“掐架”的现象。如果高考考生在报考时以此为参考,就会产生误导。在评价大学办学成绩时,其采取的一些功利性指标,如学生规模数、论文数、院士数等,也会误导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大学在办学时追求“大而全”,不利于大学潜心提高办学质量。一些高校负责人把本校在大学排行榜中的位置看得很重,甚至不惜动用学校办学经费进行公关,以求得到个好的名次,这反过来又会进一步拉低大学排行榜的权威性。
  然而,目前的现状是,大学排行榜还是惹人关注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有市场需求。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多数中国家长和学生仍然怀有深重的名校情结。每年高考人数达上千万,考生和家长需要细致、全面地了解大学,以准确填报高考志愿,大学排行榜可以为家长和考生提供认识导向,而排名成为他们择校的重要标准,这就是近年来大学排行榜流行不衰的根源。
  其实,并不是只有我国才有大学排行榜,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也有,国际上较为知名的有美国《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发布的大学排行榜等。这些机构也一样会用各种指标给大学排名。问题在于,欧美很多国家的大学排行榜出现时间较早,当地学生和家长对其已经有了较为理性的认识。他们大多不会把排行榜的分量看得很重,比如美国高中生在申请大学时,并不会只盯紧哈佛、耶鲁这类名校,他们知道如何判定自己的实力,更知道大学排名并不代表一切。
  笔者以为,就国内现状而言,作为编制大学排行榜的民间机构,一要坚持大学排行榜的公益性,肩负社会责任感,抱着对社会大众负责的态度来制作。二要采用科学的评价理念和方法,遵循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原则,比如选用哪些评价指标,确定怎样的权重等。三要培养良好作风,自觉抵制各种“潜规则”的侵蚀。四要成立评估协会,统一制定行业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主动接受政府部门监督,共同维护评估机构的声誉和质量。
  大学发展关乎民族未来,对于一所大学而言,对学术精神的坚守,比什么排行榜都重要。在浮躁的当下社会,大学固然要重视外部评价,但不能被外部评价牵着鼻子走。大学应做到自知、知人,顶住短期的排名压力,谋求长远发展。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大学排行榜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作为一种参考,笔者建议“货比三家”,或许可以对高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再补充一句,教育界对此问题的一个共识是:学科专业排名比学校综合排名更有参考价值。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5-01/16/content_42972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