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师生折桂第四届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

26.07.2014  00:49

      2014年7月10日晚,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环境学院,第四届“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评比结果公布,同济大学参赛队凭借题为“渗透城市(Osmosis City)”的创造性设计获得一等奖,荷兰戴尔夫特大学和清华大学分获二、三等奖,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则获得了荣誉奖。在此项强手如林的国际竞赛中,同济大学是在四届竞赛中连年获奖的唯一学校,去年攀上顶峰,今年更是蝉联第一,再次为亚洲建筑类高校赢得最高荣誉。


      竞赛背景
      “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和世界未来基金会于2011年1月联合创办, 来自亚洲、欧洲和美国的10所顶尖大学与主办方签订了为期5年的参赛协议。10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戴尔夫特大学、苏黎世高等工业学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每校每年派出2支队伍参赛.评奖环节还包括专题研讨会、院长会议等学术活动。
      垂直城市竞赛每年都将在一平方公里的基地上展开。这片土地将提供十万人口居住生活和工作,成为一个非常适合研究与探讨城市中的密度,垂直分布,家庭生活,工作,食物,生态能源,社会功能结构等话题的舞台。如何整体思考这些因素,找到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这个城市建筑实验的主要挑战。这种新的城市范例将提供生活与工作所需,其中将有一半的面积供居住。竞赛要求针对可持续性、生活质量、技术创新、文脉关系、可实施性等几个方面展开完整和系统的考虑。前三届基地分别位于中国成都、韩国首尔、越南河内,2014年竞赛基地位于印度孟买半岛东部地区。
      《人人皆相系》,作为第四届的竞赛主题,是一个远大而颇具煽动性的口号。它需要全面而综合的方式。“相系”可被解读为如下这些含义:与清洁的能源相系,与干净的水源相系,与新鲜的空气相系,与便捷的交通相系,与工作、学习、生活、游憩的机会相系,与社群相系,也就是说,与宜居性“相系”。
      获奖综述
      本次竞赛共有来自10所学校的19支队伍参赛,评委则包括哈佛大学设计学院规划系系主任胡拉尔•麦罗特拉(Rahul Mehrotra)在内的来自欧、美、亚的五位资深专家学者。
      此次出征亚洲垂直城市国际设计竞赛的学生为我院09级建筑学本科生程思、何啸东、李骜、谭杨、肖璐珩、郑攀和10级建筑学本科生陈伯良、陈艺丹、陆伊昀、陆垚、孙伟、朱恒玉,指导教师王桢栋、董屹,学院副院长黄一如教授、姚栋副教授亲临竞赛现场为参赛师生加油。
在近8个月的设计过程中,由两个年级同学组成的两个设计小组分别以物质和精神两条线索展开对印度的详尽研究,经过基地实地调研,提炼出孟买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城市空间梳理”和“产业结构创新”两大城市问题作为设计目标,在竞赛基地上选取了一横一纵两块1平方公里的土地,通过共同协作,提出了两个互为因果,相互支撑的设计方案“通畅城市”(fluent city)和“渗透城市”(osmosis city)。在新加坡的答辩过程中,两组同学的演讲获得了巨大成功,并博得了评委会的高度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由10级建筑学同学组成的获奖队伍,是本次大赛中最为年轻的参赛队伍,也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年教改后,四年制本科的第一届毕业生,其中还包括了我院首期实验班培养的优秀学生。而获奖队伍的第一指导教师,我院青年教师董屹博士,首次带队参赛即获得一等奖,付出的心血和努力有目共睹。
本次大赛同济大学蝉联第一,除了参赛师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外,一方面获得了我院名誉教授,印度建筑大师查尔斯•柯里亚教授和孟买RIZVI建筑学院Akhtar Chauhan教授、Vivek Pai教授等,孟买MTSU,UDRI等组织机构的帮助;另一方面,还获得了学院各方支持:先后由黄一如老师、姚栋老师、白云博士等专家学者为课题组学生开设讲座,并邀请到院外专家:汪孝安总建筑师、阴杰副总裁和林大钧建筑师等,院内专家:吴长福老师、黄一如老师、宋徳萱老师、庄宇老师、胡滨老师和姚栋老师等作为评图嘉宾,为课题组提供了积极建议。


      获奖方案介绍
      曾经的“工业城市”孟买由于其海上贸易路线上的独特地位而享誉全球,然而城市转型使其工业区包括基地所在的孟买东海岸地区失去了生产动力,城市生活和自然环境。现存的严重的环境污染,超大尺度的交通设施以及重工业工厂是阻隔该地区与城市和自然联系的三大主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我们希望通过引入家庭式小尺度的产业结构来恢复东海岸地区与城市和自然之间的联系。首先,这一产业结构建立在基地现有的资源优势上,包括其临 近沿海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拥有复合的交通网络系统;其次,这一产业结构来源于孟买人熟悉的现有技艺和传统产业形式上;最后,这一产业结构是基于一个可发展的生产生活模式中,也就是说家庭不仅是社会生活的最小单元,同时也是产业生产的最小单元。
      家庭式产业结构由于其小单元的自主性决定了最基本的城市框架和城市发展形式,城市内其它基础设施系统围绕着其发展,并最终与其相适应。因此我们对2050年的孟买引入了“渗透城市”的概念。
      所谓“渗透”分别体现在城市生活的三个层面上:
      S尺度的渗透指的是渗透的单元,也就是我们设立的最小的生产生活空间以及作为事件发生器的自然渗透空间。
      M尺度的渗透指的是渗透的社区,渗透的网络在生活生产相结合的社区中产生新的节点,尤其是促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渗透。
      L尺度的渗透指的是渗透的城市,多基面的渗透系统为城市与家庭的联系创造空间,“城市入户”使城市资源直接支撑了家庭式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的发展。
      我们希望在我们所构想的“渗透城市”中,每个人都能享有同等的工作和发展的机会,每一个家庭都可以通过小尺度的产业融入城市发展中,所有的成员都可以平等地分享城市所提供的资源,从而真正成为一个“人人皆相系”的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