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与浙江临安学川村的十年共建之约

13.04.2015  16:51

有个村庄叫学川,层层叠叠四面山。有个村庄叫学川,山路弯弯真漂亮……”最近,随着这首由杭州师范大学音乐教师作曲的《书香学川》新鲜出炉,浙江省临安市学川村终于有了村歌。大学老师为农村谱村歌,这只是双方合作的一个小插曲。至今,杭师大与学川村的文明共建已十年。

学川村位于浙江省最西部,与安徽交界。村庄四面环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也比较薄弱。十年前,学川村与杭师大签订了文明共建协议,原计划为期5年,校方由党委宣传部具体牵头,“学校先后有6位宣传部长换任,但工作没受任何影响。”全程见证共建过程的村支书郑学仁深有感触。

低头办实事,打下信任基础

近年来,杭州师范大学在自身发展还面临着困难的情况下,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按每年办好一到两件实事的思路,先后为村里援建了健身苑、卫生院、文化礼堂等场所。出资改造村围堰、水渠、道路、防洪堤等工程建设。

以图书室为例,援建至今,学校陆续捐赠了3万多册图书,是名副其实的“万册农村图书室”。从2012年起,学校又参与援建学川村文化礼堂,现在礼堂被列为临安市示范文化礼堂之一。

学川村位置偏远,缺医少药,医疗条件较差,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突出。得知村里在建设村卫生院后,学校医学院、附属医院主动提供了一批桌椅器材,还组建医疗服务队,带上医疗器械,不定期为村里一百多位60岁以上老人进行常规体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健康档案,进行跟踪治疗服务。

一件件实事做下来,双方建立了扎实的信任基础与友情。

抬头倡文明,共倡山村新风

文明共建过程中,学校认为,光援建项目还不够,开拓村民视野,提升村民能力素养,改善山村村民的精神面貌更重要。双方一合计,决定先在加强党员和干部培训方面有所作为,除了邀请村里党员干部来校进行参观交流外,还派出杭师大的专家教授团深入农村开展知识讲座、文化传播等交流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专题培训、专题辅导。

如在农业培训方面,学校先后组织学川村党员、干部参观了杭师大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教学、科研场所,并前往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和萧山传化农业基地等,让农业专家为村民介绍先进的农业科技知识,传授农产品基地建设经验。

推进村里树立良好村风是该校工作重点。为此,该校协助村里建设了“书香学川”文化礼堂,参与了《学川村志》一书的撰写,校宣传部还与村委会一起,策划、组织开展村里“最美人物”评比颁奖活动,一批最美婆媳、最美儿女在全村大会上受到表扬嘉奖。

并肩共建,共同成长越走路越广

经过摸索,学校慢慢在文明共建中发挥出了师范院校优势。如组织学校艺术团、工会等送戏到村,为村民写春联等,并指导村里建立了威风锣鼓队,村民们开心地敲起了锣鼓。每年暑期,学校社会实践志愿者队伍还要来到村里,开展义务支教、举行纳凉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书香村庄的良好风气,正在这里逐渐形成。目前,全村已培养出博士1名,硕士3名,大学以上学历近两百人,文明之约正越走越远。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学川村所在的河桥镇、附近的湍口镇签订合作协议,并最终扩大到了整个临安市。首先从教师教育培训、教育事业发展、学前教育的推进、“名师名校长工程”的建设、思政教学基地的建设等方面着手,并予以全力推进;其次是发挥杭师大学科、专业方面的优势,加强对临安市司法、文艺、体育、医卫、社会工作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培训工作;再其次是进一步拓展双方在科研开发方面的合作,以几个重点项目,逐步带动其他领域的合作。在共建过程中,杭师大的服务地方之路也越走越宽广。(通讯员 倪洪江 王丽琦)

      《中国教育报》2015年4月13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