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大国方略课程背后:教师备课帮学生理性认识中国

28.11.2014  11:44

  《大国方略》课程首讲教师顾骏认为,如今社会各种思潮兴盛,大学生应该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真实的中国。东方IC 资料图

      >>> 《大国方略》教师顾俊:会引导学生不要有大国沙文主义倾向

  东方网11月28日消息:中国是大国吗?中国梦,谁的梦?中美真的能坐在一张椅子上么?“一带一路”能带来什么?

  这些时下热点时事话题全部出现在一门名叫《大国方略》的课堂上。

  从11月开始,每周二的晚上,《大国方略》都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定时开讲。针对近日某媒体抛出“大学教师抹黑中国”论,授课老师表示,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中国认识论的阐释和互动更显得必要。

   中国梦,谁的梦?

  11月25日18时,上海大学宝山校区J教学楼102教室,迎来了通选课“大国方略”的第二课,担任本次主讲教师的是课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忻平教授和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老师。

  “大国方略”第二课的主题是“中国梦,谁的梦?”。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也是属于青年人的青春梦”……同学们回答温暖了全场。

  顾晓英希望同学们能对《大国方略》有一个历史视角的思考。她先从20世纪30年代初《东方杂志》的中国梦切入,让同学们领略各领风骚的名家梦,再品味丰子恺笔下的教师梦、黄包车夫的梦、医生的梦……

  随后,她点出“中国梦”离不开历经百年坎坷的中国留学生的强国梦。“中国梦”是“强国梦”,而这强国梦一直贯穿着中国留学史。

  在热烈的掌声中,忻平走上讲台。他的讲授从“我们为什么要留学”这个话题互动开始。

  他为年轻学子们追溯中国留学的渊源,回顾了中国自1847年开始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留学史,并从派遣时间、人数规模、留学生归国后的贡献等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了中国留学生赴美国、欧洲、苏联和日本留学的情况。

  两个半小时的课程结束,有学生在课后随堂反馈中写道:“这堂课的信息量非常大,像是翻阅了一本‘中国梦’的大书一样,让我对中国留学运动脉络以及留学生心中的强国梦的认识越来越清晰,真的很有收获。

  11月18日晚,《大国方略》课程第一讲的主题则是“中国是一个大国吗?”。

  在同学们激烈讨论之后,任课老师从大国标准、大国责任说到大国风险,逐步分析中国当前在全球维度中的坐标。邓小平对中国位置的判断、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近期出访情况、各国元首在澳大利亚抱考拉,都成了信手拈来的教学内容。

  两个半小时的课上,任课老师结合两年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国出访历程,阐释了今天中国的重要地位,印证大国是“要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问题、走向未来的经验和方案”。最后,顾晓英老师引用习近平的“大时代要有大格局,大格局要有大智慧”作为这堂课的结束语。

   直面热点焦点问题

  在选课之时同学们就已经观察到,这门通选课和其他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不是核心课,却有着核心课程般的师资团队——从学校的党委副书记,到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以及校内的各学科明星教授,通力打造了这门课程。

  新开的这门3学分通选课,受到不少学生追捧。选课人数达到135人,其中有8名留学生,第二次课程又新加入了9名学生,包括了全校各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学生。首次课程还吸引了没有选上课而慕名前来旁听的学生。

  “我想在这门课中听到一个真实可信的、不一样的中国。中国的大国崛起让我振奋,更让我对她的背景和未来充满了好奇。”和三位同学一起幸运地选上了《大国方略》课的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大二学生余飞说。

  上海大学顾骏教授认为,中国的大国形象在改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有着全新的布局,如今社会各种思潮兴盛,大学生应该理性认识和客观评价真实的中国。这一想法得到了全校上下的共鸣和支持,从10月份有这样的设想,到11月开出首堂课,课程教学团队多次进行集体备课会,全面启动头脑风暴。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顾晓英的努力贯穿这门课的始终,她表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解读18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解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增强青年学生实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课程属于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模块,引领学生熟悉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和方法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把理论渗透到实践中,指导自己的行为。

  教材所用的主要参考书是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的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课程直面中国若干重大战略和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发挥上海大学的优秀教学传统,通过“项链模式”访谈教学、情景模拟与角色体验、网络论坛互动探讨、随堂反馈考核等形式,从不同角度分析当下大势,解读中国道路和中国梦。

  早在2005年3月,中宣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上海大学据此开始了“项链教学”的探索:即由思政课专职教师把握课程主线,将文史哲、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家及社会典范人物引入思政课,以访谈、论辩、答疑等形式为学生解答问题,两位甚至多位教师联袂授课,或思政课教师AB角上课,或讨论或激辩或解答问题。这一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思政课教学的做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十年来,这一模式让上万学生受益,在全市和全国都引发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