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方略”课为何走红大学校园
一段央视新闻联播1分多钟的视频,让100多名学生看后不由会心一笑。视频播放的是:11月11日,在夜色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带着美国总统奥巴马游览中南海古老的瀛台,画面上出现的亭台楼阁、汉白玉石桥,无不彰显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绚烂的传统文化。
之前,授课老师还播放了这样一段画面:2013年6月8日上午,在美国加州安纳伯格庄园,习近平与奥巴马一起散步时,两人坐在一把椅子上。
课程的主题:中美能否坐在同一张椅子上?
在上海大学,这门名为“大国方略”的通识选修课本学期第一次开设,迄今不过5讲,但上座率节节攀高,备受学生追捧。老师和学生们更愿意把它叫做“中国课”——当下青年学子们最关心的国事,都会在这门课中有所呈现。
上了这一课,今后看中美关系感觉会不同
一门“中国课”,为什么会让众多大学生感到“解渴”?走进“大国方略”的授课现场,谜底自行揭开——
作为上课的序幕,学生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张PPT: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最近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为《中国是世界第一,我们需要担心什么》。同时,刊发该文的杂志还配发了图片:一只正吃着竹子的大熊猫一屁股坐在了一只老鹰的身上,图片说明是“中国超越美国”。斯蒂格利茨的观点虽是一家之言,但顺着他的问题,讲台上的李华副教授把这堂课的核心议题抛给学生:中美能否同坐一张椅子,大家怎么看?
不少同学举手发言,观点不一。有人说,新崛起的国家对既成大国发起挑战,从历史上来看,战争无法避免。有同学表示反对:全球化时代完全可以实现“你中有我”、互利共荣。还有同学认为中美两国目前都在为构建世界新经济秩序而进行战略布局,利益摩擦似乎不可避免……
课堂上,另一位特邀主讲人是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王蔚,注意到有学生从历史的角度预判大国关系走向,他也从历史破题:“崛起国与守成国”之间必然发生冲突的这一所谓历史魔咒,实际上已经有被打破的先例。比如上世纪初,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时,就没有爆发战争冲突。接着,王蔚结合自己在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就新型大国关系和学生们做了交流。
“曾经认为,中美两个大国不太可能坐在一把椅子上。但新世纪要有新思路,我们不能一味用过去的思维来解决现在和未来的问题。”学生张俊文在课后说。
下课前,王蔚又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视频,正是习近平主席对努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论述。“相信上了这节课以后,你们以后看电视,再看到中美两国元首的会晤,理解就会很不一样。”
临上讲台前还在备课的老师,远不止一位
上海大学教务处副处长、课程的主讲教师之一顾晓英介绍,与之前四讲的内容聚焦于“中国是大国吗”“中国梦,谁的梦”“龙是Dragon吗”这类与中国自身问题相关的课程概论不同,今后“大国方略”的课程内容会涉及更多的专题研究,如“中国高铁将驶向何方”“‘一带一路’会带来什么?”
顾晓英告诉记者,“大国方略”是上海大学在本学期新设的,主讲教师多达十来位,来自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国际关系等多个学科领域。
从多个角度就学生们感兴趣的、与国家发展相关的热点问题和国际关系走向做出解释和解读,“中国课”要上好着实不易。
“临上讲台前20分钟,我还在修改课件。昨天我光准备讲课的PPT就花了5个多小时,一直写到凌晨3点。”对王蔚来说除了备课和制作课件,最磨时间和精力的是,这门课不是“一言堂”,授课教师有2-4人的教师团队——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们就像演员一样,课前要不断“彩排”,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接口一定要对好”。
在给学生们讲第四讲时,主讲人顾晓英和另一位授课教师顾骏备完课一看,离晚上6点上课只剩一刻钟了。两人饭也没顾得上吃,拿起电脑就往教室赶。“上这门课的老师就是要舍得投入,因为课程开设时就定下一个原则,不是灌输,而是交流互动。问题和上课资料都是最新的,前期的备课量相当大。”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忻平是“中国课”教学团队负责人,最近一次备课给学生们讲中国学生的留学问题,光PPT就准备了200页,后来硬生生砍到100页。
用高质量的课回应90后学生的期待
几乎所有上这门“中国课”的老师,谈及目前揽上的这桩新活,都有一种类似的感受:既兴奋又紧张。
“学生对这门课是高度期待的,你只要站在课堂上一分钟就能感受到。”忻平坦率地说,如今在大学里的90后学生通常被认为是“很自我”的一代,有人甚至觉得90后更关注吃喝玩乐,对外界发生的家事国事天下事缺乏关照。“这其实是一种误解。90后学生思维敏捷,又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非常强,又表现出一种年轻人的特质: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很好奇,也很关注。”在忻平看来,这正是“中国课”在校园走红的原因:它不仅从正面回应了学生们最关切的问题,同时由老师们引导着学生,从学术的角度对相关问题开展研究。
正因如此,再资深的教授要挑起“中国课”,压力也会不自觉地袭来。王蔚算是见过大场面的,“最多的时候给近万个学生上过课”,但当天走进教室,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他和李华第一次搭档唱“双簧”,都觉得彼此还需要沟通磨合,“等下次再上课,效果还会更好”。
原文链接:上海教育新闻网 http://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gaodeng/2014/12/25/115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