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读《365夜故事》长大 "苹果时代"孩子读什么书?

14.08.2014  11:07

365夜故事系列书籍是80后的集体回忆

儿童文学作家野军接受记者采访

  东方网记者解敏8月14日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年轻的父母每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就象莳花人每天一早起来,给刚刚吐芽的花木浇一勺水......”这是1981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365夜故事集》前言中的一句话。这本厚厚的故事集是许多80后人生中的第一本书。缠着父母陪在身旁,听着365夜里的小故事安然入睡,是80后的集体回忆。

  如今,80后们已经到了可以把这本书传递给下一代的年纪,他们的孩子如今又在读着怎样的儿童读物?上海书展前,东方网记者采访到了上海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野军,在初版的《365夜故事》和《365夜新故事》中,野军创作的童话和故事被选用的有十多篇。经历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生涯,他又是如何看待现下的儿童文学呢?

   黑暗童话”毁三观” 儿童文学不能丢掉教育意义
  
  记者调查发现,暑假期间,在各大书店儿童文学畅销书架上被摆放在醒目位置的永远都是喜羊羊、巧虎和一些科幻、刺激、高度娱乐化的读物。“现在的孩子不是没有阅读,关键是他们在读什么。”野军说,家长不惜血本,或跟风、或仅以自己的判断买回各式进口、多功能、多媒体童书,却很少考虑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前,在网上广为流传的“黑暗版童话”丑小鸭变烤鸭的故事引起热议,丑小鸭没有蜕变成美丽的天鹅,而是在离家出走后被宰杀,变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烤鸭。随手在网上一搜,可以搜出一大批类似的“黑暗童话”,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没有营造出一个美好的故事氛围,还加入了很多残忍的内容,非常不适合幼儿阅读。

  对于儿童文学越来越娱乐化的倾向,野军忍不住“吐槽”:过度娱乐的儿童读物往往模糊了正与邪的对立,辨别能力不强的少年儿童很难做出正确的是非判断,对今后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不利。野军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写作除了文学性,还应该注重社会效应,也就是作品的教育性,要给小读者写“有趣”、“有益”的故事和童话。幼儿文学创作在迎合市场需求的同时,仍应承担相应的教育义务,义不容辞。

  教育并不等同于说教。儿童文学虽是寥寥千百字似乎就可以挥笔完成的,实际有时比纯文学作品还难写。作者的思维往往要通过易让儿童接受的形象描述来表达,用儿童的语言和构思去讲故事,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这是对儿童文学创作者最基本的要求。儿童文学面向的读者年纪小,但并不是“幼稚”的文学。

   陪读”的意义 从故事中引导孩子

  野军告诉记者,经典的《365夜故事》提倡的是父母给孩子讲故事这一形式,鼓励孩子和父母共同参与到阅读的过程中,这有益于双向沟通交流。懂得读故事的家长懂得如何从故事中引导孩子。故事中有善与美,也会有恶与丑,它们都是人生中宝贵的体验。从文学欣赏的角度看,丑与恶越是形象逼真,故事才会越具启发性。家长不必刻意去回避童话故事中看来阴暗的一面。不必将故事变成道理,也不必用故事来讲道理。真正优秀的故事,本身具有强大的道德力量。儿童读物最终的阅读者还是孩子自己,家长也要适时注重孩子的感受,不妨带着他一起去书展逛逛,让他享受一下自主选书的权利。

   儿童文学创作 为沉寂之地留一条生路

  进入新时期,童话创作有了各种新鲜的变化和挑战,对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环境,作为老前辈的野军也不免现出一丝担忧。他将当下的儿童文学创作形容为一片“沉寂之地”,虽然近年有喜羊羊、巧虎这样抢眼的原创形象出现,在市场反响上大获全胜,却无法掩盖本土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正呈现出整体萧条的景象。

  与热火朝天的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正被推向一个越来越不受重视的角落。野军说,行业中普遍只认“大牌”,却忽略了对新人的培养。能够“冒头”的青年作家日渐稀少,有的甚至不得不把儿童文学创作作为“副业”。此外,作者权益屡遭侵害也大大挫伤了创作的积极性,作家异地维权分身乏术,作为中间平台的相关机构能为作家讨回公道的案例却少之又少。不少作家不禁发出相同的感叹:在如此“营养不良”的环境下很难生产出优秀的作品。

  儿童文学是幻想的产物,一个人如果在孩子时代缺乏想象力,长大了往往显得平庸、无为。儿童文学作品也是地地道道的艺术品,因为他的质优质劣直接影响着未来一代人的成长。

  童话作家有时就像纯真的孩子,年逾古稀的野军如今依然笔耕不辍,保持旺盛的创作生命。他告诉记者,自己当年是个爱好文学的理工科生,幸得编辑老师赏识,从此走上作家之路。现在,儿童文学创作遭遇青黄不接的窘境,他便当起伯乐,为学生投稿认真做批注、整理,来发现好苗子。而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在暑假放下数码产品,走出家门,沉浸书香,拿起笔杆,挥洒想象。没准,你的孩子就是下一个神笔马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