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鸟周"将拉开帷幕 时隔150多年申城再现秃鹫

08.04.2016  08:17

图片说明:今年1月18日在崇明东滩一带拍摄到的两只未成年秃鹫。袁晓摄

  东方网4月8日消息:4月9日,上海第35届“爱鸟周”将在共青森林公园拉开帷幕,“上海野鸟”APP也将在这期间上线。记者昨天从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独家获悉,去年12月下旬至今年1月中旬,不到一个月时间,上海本地集中出现3次观察到秃鹫的记录,而上海上次有关秃鹫的观察记录,要追溯到150多年之前。

   上次“邂逅”在太平天国年间

  去年12月26日,观鸟爱好者李迎文在世纪公园上空发现一个黑色的巨大身影飘过,其拍下的照片后经多方确认,是大型猛禽秃鹫(Aegypiusmonach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副站长袁晓介绍,此前秃鹫在上海地区的记录极为罕见,最近的要追溯到清代的太平天国时期,距今至少150多年。当时,爱尔兰鸟类学家拉图什在佘山岛(当时的沙卫山岛)上采得一个标本,记载于1931年至1934年间陆续出版的《华东鸟类志》。据记载,当时长江流域战乱的遗留物,是吸引秃鹫的主要原因。

  更让人惊喜的是,“稀客”秃鹫并不只是“惊鸿一瞥”。

  根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部门收集的记录,就在掠过世纪公园之后的3天,去年12月29日,浦东宣桥地区的居民救助了一只成年秃鹫,后送至上海野生动物园暂养。今年1月18日,位于崇明东滩一带的上实现代农业园区内,出现了两只未成年秃鹫,且从被发现到离开,逗留了一周多时间,吸引了大批爱鸟人士前去观察。

  据《中国鸟类野外手册》记录,秃鹫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巴尔干地区、土耳其至中亚及中国北部。在中国境内,秃鹫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南部及东部、甘肃、宁夏、内蒙古西部、四川北部,而在西藏南部、华中、华东、东南及台湾地区,秃鹫只有零星出现。在华东地区,秃鹫属于体态最大的猛禽之一,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形成小群。

  “时隔150多年再次观察到秃鹫,而且一个月内连续3次观察到,极为难得。”袁晓表示,在上海中心城区发现的这只秃鹫,可能是游荡的个体。去年入冬以来,在华东地区就不时有人发现猛禽超越其常规越冬区域,向更南方的地区越冬,可能与北方地区的食物短缺或气候严寒等因素有关。对于有市民担心野生秃鹫是否会伤人,袁晓解释说,秃鹫通常主食动物尸体或腐肉,很少主动捕食,不会主动伤人。

   部分鸟类改变“生活习惯

  秃鹫在上海属于34种“迷鸟”之一,可以理解为“迷路”或“误打误撞”地飞到上海,十分难得一见。不过袁晓强调,秃鹫短时间内多次出现在上海,并不能据此就认为上海的环境变得更适合这种鸟类栖息了,毕竟秃鹫的出现有很大的随机性,很难以此作出什么判断。

  据介绍,从1922年至2013年,上海所有有确切文献记载的鸟类有445种。从2000年至今,有确切观察记录的有383种,占有确切文献记载鸟类总种类数的八成。

  和秃鹫不同,另两种鸟类习性的变化,或许能显示出上海对某些鸟类的“吸引力”在增强。

  首先是凤头(Podicepscristatus),俗称“浪里白”,在上海属于131种“冬候鸟”之一,主要分布在古北界(一个以欧亚大陆为主的动物地理分区)、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每年它们中的一些会飞到上海过冬。近年来,确有不少观鸟爱好者在上海南汇地区的东滩湿地发现,有成年凤头带着雏鸟在游泳,看到这种现象的几率也在逐年增加。

  据野保站专家分析,有可能少量的成年凤头改变习性,把原来的“冬宫”——上海,变成一年四季常住的“”,在此生儿育女,人们才会看到这一幕阖家幸福的场景。据悉,凤头在繁殖期,会成对作精湛的求偶炫耀,两相对视,身体高高挺起并同时点头,有时嘴上还衔着植物。将来,爱鸟人士可能有机会在上海看到这一难得的“求偶表演”。

  另一种是白鹭(Egrettagarzetta),在上海属于52种“夏候鸟”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亚洲及大洋洲,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每当四、五月的时候,会有白鹭飞到上海,在树林、竹林中集群筑巢生蛋。等雏鸟孵化出来后,也是插秧的时节,有些成年白鹭会在周边稻田等水田中捕捉食物来喂养雏鸟;等雏鸟长成,则会飞到远一点、食物更丰富的沿海滩涂、沼泽等区域去觅食。近年来,也有观鸟爱好者发现,整个冬天均能观察到一定数量的白鹭在上海过冬,更有一些白鹭早在3月就已开始筑窝孵蛋了。

   上海用环境赢得鸟儿青睐

  “越来越多鸟儿表示出对上海的‘青睐’,让我们有了进一步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信心。”袁晓说,鸟类看重的栖息地条件一般有三个:一是隐蔽性足够;二是食物充足;三是生存空间舒适。上海能长久地为鸟类提供这三种条件,能够保持下去,的确会吸引和影响到一些鸟类,甚至改变它们原来的习性,成为新的上海“常住居民”。

  以青草沙湿地和崇明东滩湿地为例。有媒体报道,早在2013年初,青草沙水库就已发现7种猛禽,在鸟类迁徙季节和越冬季节,平均每次监测均能发现2种至3种猛禽栖息其中。猛禽处于食物链顶端,是“顶级”消费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顶级”消费者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取决于次级消费者数量的丰富程度。青草沙水库中的人为干扰极少,为各种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空间,不仅吸引众多迁徙水鸟前来栖息,而且使得本地土著物种稳定繁衍,成为猛禽的重要食物来源。

  崇明东滩方面,经过多年治理,曾让鸟儿望而却步的互花米草被逐步清除,大片的芦苇、海三棱藨草等原生植物回归家园。有媒体报道,自2011年秋季开始,白头鹤、鸻鹬、雁鸭等长途迁徙的鸟类应时而来。此后,几乎每年11月底开始,崇明东滩就有万余只、30余种鸟类纷至沓来,2014年更是超过5万只。

  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上海今年将推动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示范保护区建设,继续开展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基本完成崇明东滩湿地修复项目及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和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随着上海生态环境不断完善,将吸引更多种鸟类甚至珍稀品种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