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集锦】多家媒体点赞华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二)
今年华理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有超过2020支实践团队、10247名本硕博学生、275位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其中,内容包括理论普及宣讲、历史成就观察、乡村振兴、美丽中国、上海城市发展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挂职与企业实习、海外社会实践等8个实践专题。多项社会实践受到了包括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和点赞,原发相关报道40余篇。
“心灯”团队把最新科技成果带进大凉山
7月中下旬,信息学院“心灯”团队来到四川省大凉山昭觉县开展丰富的实践项目,他们跨越2220公里,扛着价值百万的科技设备,开设8门科技课程,给身处大山的孩子带来最新的科技成果。
新华社、央广网、中国新闻网、周到上海、《新民晚报》《上海科技报》《凉山日报》等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新华社】华东理工学子点亮大凉山孩子的科技梦
新华社成都8月13日电(记者吴振东 吴晓颖) “如果总有人成功,我那么努力,为什么不能是我?”在22岁的华东理工大学学生杨孟平说出这句话时,所有孩子的眼睛都亮了。这个皮肤黝黑、笑声爽朗的男孩考入大学后,每年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宣讲“读书有用论”。
这个暑假,杨孟平不再是一个人。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心灯”团队的一员,他跟随团队来到凉山州昭觉县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的14名成员来自天南地北、专业特长不同,但怀揣着同样的教育扶贫梦。7月底,“心灯”团队带着无人机、BCI脑控技术设备等科技设备,从上海跨越近2000公里路程,来到昭觉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和昭觉中学,为那里的孩子们开设了8门科技课程,把科学的种子播散在孩子心里。
“学长,VR一体机也太神奇了!它是怎么做到的?”在昭觉中学,刚体验完VR设备的学生围在杨孟平身边,抛出一个个问题。面对有些只在媒体上看到过的技术,学生们没有满足于单纯体验,而是不断追问“为什么”。这也是团队希望看到的,将新奇的体验感内化为学生们对新科技的渴望。
既是父亲也是当地中学教师的赵大春在体验了脑控技术设备操作后,兴奋地和团队成员分享感受:太震撼了,我们的学生不去了解这些新科技,就赶不上时代潮流了。
在夏令营课程中,授课的大学生们带领学员们操控编程机器人,展示机器人因被编程后而获得循迹或避障的功能。在一堂“科技畅想绘画”课上,中小学生结合所学,描绘出许多有趣的科技场景。其中,一位酷爱画画的初一学生在素描板上画了一个可以自动检测病情的机器人,“这样即使远离县城,生病也能得到及时治疗”。
“我们留意到一个女孩,从未缺席一堂课。她和我们说希望明年还能参加。”杨孟平说,女孩的渴望是团队继续前进的动力,希望能通过更多当代大学生的努力,点亮山区孩子的科技梦。
原文来源: 新华社 | 发表时间:2019-08-13 | 作者:吴振东 吴晓颖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