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成立
8月21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基地正式成立。教育部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刘曙雄教授,国务院外语学位委员会委员(亚非语)、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研究会会长、解放军外国语学院钟志翔教授,教育部非通用外语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种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姜金奎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冯庆华教授出席揭牌仪式并分别致辞。刘曙雄与冯庆华一起为基地揭牌。
冯庆华在致辞中介绍了上外非通用语种的发展历史和学校成立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的理念和背景。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以来,全国各行业、各领域都在积极响应,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特别是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具有直接的密切关联,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准备,上外决定成立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希望整合校内外各方资源,在人才培养模式、学术研究方向、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创新突破,探索适应新形势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外语人才。他欢迎并期待外语界各位专家对上外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的培养给予指导和帮助。
刘曙雄教授在致辞上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外语非通用语种的发展,肯定了上外在新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种发展历史上做出的重要贡献。他希望上外继承发扬优良的学术传统,发挥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学科优势特色,在国家对非通用外语语种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胆创新,勇于突破,探索出一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具有上外特色的、卓有成效的非通用外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来。他表示自己将始终关注并积极支持上外的创新探索。
钟志翔教授在致辞中说,上外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是“迄今为止中国建立的首个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外语非通用语高层次人才培养又有了新的发展。”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应该是熟悉国家发展战略的非通用语“战略家”,是具有大国胸怀、帮助国家提高软实力的“世界通”,是能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媒体人”,是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事务中增强中国话语权的“管理方”,是有高水平同声传译能力的“翻译家”,是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急需的“民间大使”,是各类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才。他表示,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将积极支持上外的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姜景奎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近代以来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种几次大发展的良机,指出了当前中国外语非通用语种发展的几种模式与思路,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经历和翻译实践,对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东方语学院院长程彤教授在发言中介绍了上外非通用语种卓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点方向和建设举措。基地卓越人才培养包括本科到博士研究生,中国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基地将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进程,扩大外语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规模,提高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的层次,并就适度增加新的非通用语课程和专业、培养国家紧缺的外语非通用语种卓越翻译人才、培养有外语非通用语中背景的新传、法律和金融等卓越复合型人才和培养了解国别区域人文社会的卓越国别区域人才四个领域开展推进工作,同时也将承担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等相应的任务。
上外目前开设了19个非通用外语专业与课程,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韩语-朝鲜语、波斯语、泰语、越南语、印度尼西亚语、马来语、瑞典语、荷兰语、希伯来语、乌克兰语、土耳其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匈牙利语、乌兹别克语和拉丁语,形成了完整的课程体系、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和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高等学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欧洲语群),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欧洲语群和亚非语群两个特色专业建设点。
揭牌仪式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处长姜智彬教授主持。上外东方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德语系、俄语系、法语系、西方语系、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科研处、研究生部、对外合作交流处等院系和职能部分负责人和教师代表出席了揭牌仪式。(文:宣衣/图: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