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用外文招牌” 申城全外文店招仍比比皆是
永康路襄阳路
读者声音
市民苏春生反映:今年1月1日起,本市实行公共场所禁止单独使用外文作招牌的规定。可近日我在新天地、永康路、田子坊等处发现,不少店铺仍在单独使用外文店招,一溜只有外文的店招让不懂外文的我根本看不懂。有感而发,作首打油诗:并非异国他乡,却见外文店招;规范中英对照,大家都会叫好!
记者随访
全外文店招比比皆是
1月6日,记者走访了不少路段。先来到永康路。全长约600米的道路两边,大大小小几十家酒吧、西餐厅林立,几乎所有店招都是外文。走进一家名叫“Toponlinopizzaattaglio”的店,左手边是各式披萨,右手边是一排长桌和七八张高脚凳,店堂内没一点中文提示。和店员简单交谈后得知,老板是意大利人,不常来店里,“换中文招牌我们做不了主。‘Toponlino’是意大利语,没具体含义。”年轻的中国店员还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是露天菜市场,现在是老外街,附近的老外都会来这里娱乐消费。整条街店铺老板也几乎都是老外。“没中文提示,中国人来消费看得懂吗?”店员回答说:“价格提示应该看得懂,想吃什么我们可介绍啊。”继续向前,走进一家叫“Funkadeli”的店,负责接待收银的店员是菲律宾人,几乎不会中文,菜单也是全英文;斜对面一家名为“Ronchamp”的西餐厅,服务员说:“西餐厅很少用中文名的。”
随后,记者又来到田子坊。这里也有相当部分店招只用外文。一家普通杂货店,毫无外国特色,却也洋气地挂着外文招牌“marillashop”;一家叫“ALLY”的店,光看外面根本不知道经营什么,走近了,服务员迎上来介绍后,才知是一家东南亚风味餐馆,“ALLY”就是店名,没什么含义;在一家叫“Giotto”的手工鞋店里,记者询问为什么用洋招牌?店员说:“这是我们的自创品牌,不需要中文。”
商家口头配合行动迟缓
2014年9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就发布了《上海市公共场所外国文字使用规定》,明确要求从2015年1月1日起,公共场所使用外国文字应当与规范汉字同时使用、意思一致,符合译写规范,尊重公序良俗。同时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民政、交通、绿化市容、旅游、卫生计生、商业、金融等部门,在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协调与指导下,按照各自职责,对本行业公共场所外国文字的使用进行管理和监督。
对上述规定,为什么一些商家没执行呢?记者联系了负责永康路、嘉善路沿街店铺改造和出租经营的上海派丰商业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施女士。施女士说,去年街道下发通知后,他们曾召集商铺老板开会,明确了修改店招的要求,商户表示愿意配合,不过真正要落实还是有一些困难。因为这些店招大多是外国老板们随意起的名字,没什么特别含义,担心仅凭音译也不能表达什么意思,反显得不伦不类,所以一些店招至今没有中文店名。不过施女士表示,他们会继续召集商户协调,尽快落实中文标识。
记者手记
莫让政令成一纸空文
作为国际大都市,来上海生活、工作的外国人越来越多。在公共场所使用外文,能方便外籍人士。但单独使用外文,给不懂外文的市民造成识别障碍;另外还存在翻译不当、拼写错误等问题。因此,市政府对本市公共场所外文的使用要求和译写规范作出了具体规定。规定既已实行,各相关部门就应按照各自职责进行监管,莫让政令成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