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朱振武教授做客“上海译家谈”

24.12.2014  04:53

       2014年12月13日下午14点,身为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和上海作家协会理事的朱振武教授应上海翻译家协会之邀,做客“上海译家谈:译家——读者文学沙龙第十期”,做了题为“文学作品的走进与走出——以丹·布朗小说的汉译和莫言作品的英译为例”的演讲。参加此次活动的有上海翻译家协会的会员,有大中学校的学生,也有附近的读者和居民,有从浙江高校赶来的我校毕业生,还有从内蒙古工业大学受院长之托特意赶来的研究生导师及其研究生。我院的翻译硕士研究生和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也踊跃参加了这次学术活动。讲座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积极发言,气氛非常热烈!活动进行了整整两个半钟头,最后在长时间的掌声中结束。

       朱振武教授此次讲座的要点如下:

       完成一部文学翻译很难,让译作在目标语读者中喜闻乐见则更难。在审美意象、思维和视角上与原作保持相似性,为读者奉上既符合汉语读者阅读习惯又忠实原作内容和风格的译文,则是难上加难。

       从丹·布朗作品的汉译到莫言作品的英译,我们能够看出,文学翻译要求高,难度大,由于众口难调,很难得到众口一词的称誉,且难免百密一疏,但真正的文学翻译者都有着对作者、作品、读者和社会的强大责任心和崇高使命感,对自己的翻译事业都有着应有的良知和正确的认知。从丹·布朗作品的翻译实践来看,译者主要理念是: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和翻译的重新语境化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综合运用美学理念和翻译思维,把握和谐的审美距离,在尽量考虑目标语读者接受习惯的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目标语文本与源语文本的相似性,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文学作品的译介效果。

       从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的翻译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葛氏的英译与原文信息有所偏离的现象看似不少,但仔细考察其译文,我们发现,有些偏离,也就是有的文章批评的改译或所谓的“误译”,实为译者出于接受的考虑对原文本做出的创造性重构。在“误译”的表象之下,葛氏有时一词多译,有时唯意是图,有时得意忘形,有时也难免误读误译,但又瑕不掩瑜,避免了机械对等和简单愚忠,从而超越了归化和异化等传统翻译技巧和理念,极大提高了译文在目标语语境的可接受性,为中国文学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范例。

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