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外卖订餐“无规矩” 第三方送餐监管真空

06.09.2014  13:25

  足不出户,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手机上通过外卖APP订餐,让第三方送餐员送餐到家。近来,“到家美食会”“外卖超人”“饿了么”等外卖送餐APP兴起,成了年轻人的新宠。然而记者发现,在方便消费者同时,餐厅到顾客之间却增加了第三方订购、配送这一环。这一环,是否有资质?由谁来监管?尚存在争议。

   送餐时间无保障

  消费者王小姐说,前几天她曾使用一款订餐APP,购买了星巴克咖啡。然而当送餐员将咖啡送到时,竟然发现杯底坏了,咖啡滴滴答答滴在门口地垫上,最后只能将地垫一扔了事。

  记者也对该APP进行了叫餐体验。中午12时许下的单,显示送达时间为14时。然而到13时50分许,送餐员打来电话说,由于路途颠簸,不慎将咖啡全洒了,让记者重新下单。再次下单后,另一名送餐员又发短信称要延误15分钟。直至15时30分,两杯咖啡才送达。

  在这些APP的评论区中,不少用户也抱怨送餐时间过长。有的表示“凉皮都成了热皮”;有的说“2个多小时才送来,饿昏了”。

  还有人质疑,大型超市或肉食品厂的生鲜熟食卤味配送对冷链要求较高。而这些平台的送餐箱包明显简陋,如果高温天送餐时间太久,饭菜变质吃坏了肚子,该由谁负责?

   卫生状况有隐患

  如果说,送餐快慢还属于服务质量的范畴,消费者可以“用脚投票”的话,那配送卫生和合作餐厅的卫生安全状况却不容忽视。

  记者通过某APP叫了一份烧烤,可送到时,烧烤串全都装在一个塑料袋里,连基本的外卖盒都没有。而配送员穿着随便,手上还留有助动车的机油。当记者表示有朋友想应聘送餐员,是否需要提供健康证时,对方轻松地回答:“没有也没关系,只要肯跑就行。

  而在某些订餐APP上,还存在一些餐厅地址模糊不清的情况,比如只有路名,没有具体门牌号码。还有消费者反映,在平台上看到过名字非常山寨的餐厅,比如肯德起等。而在几乎所有的APP客户端,都看不到合作餐厅的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公示。

  记者了解到,前段时间外地曾曝出过无证无照的餐饮“黑作坊”通过网上订餐招揽生意的乱象,而这些平台并未审查合作餐厅的资格,也没按照要求公示网络交易经营者身份主体和经营资格许可信息。最终,一些外卖网站不得不进行排查,并下架无证照的店家。

   谁来监管存争议

  记者在上海工商局网站上查询,发现这些外卖APP公司的经营范围存疑。

  某家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批发预包装食品(含冷冻冷藏、不含熟食卤味),餐饮企业管理(不含食品生产经营、餐饮服务)”。另一家则为“从事信息科技、网络科技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电子商务”等。据此,此类公司的员工进行送餐,似涉嫌超范围经营。而根据《食品安全法》,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如果要想提供送餐服务,还需要审批送餐这项内容。

  然而,对于此类不生产加工食品、只进行订购配送的第三方公司,究竟属于哪个监管范畴,各方说法不同。食药监12331热线表示,只监管餐饮店,对于这种类似快递公司的平台,则无法监管,建议拨打工商热线。而工商部门则表示,根据《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自今年1月起,有关食品生产、流通环节监管方面的投诉、举报、信访等事项,由食药监部门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