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复旦相辉堂“首秀”:全国第一个试映《红高粱》的地方,今晚发生了什么

23.03.2018  18:05

很多人不知道,《红高粱》电影第一次公开试映,就是在复旦相辉堂。当时票价两毛五分。 这是张艺谋第一次导演的电影,当时全国还未正式排片,想先通过内部放映听听观众反响,于是他选择了复旦大学。 1988年1月25日傍晚开映,剃着平头的张艺谋身上裹一件草绿色军大衣,坐在贵宾接待室里却不时起身,悄悄透过银幕或绕道后台,观察观众们的反应。 30年过去,这幢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焕然一新,今夜,什么正在发生。 

戊戌年,春分第二日。复旦校园中一位阔别多日的老友,终于与来自各方的师友相见。

穿越七十年光阴的相辉堂,修缮扩建后,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复旦优秀节目汇报演出首次亮相,展露新颜。

由南堂到新扩建的北堂,只需跨过一道玻璃短廊——时光,就在信步之间 

总建筑面积5047平方米,其中修缮建筑面积1777平方米,扩建建筑面积3270平方米……承载复许多人记忆的南堂,与时代接轨的北堂,近在眼前。
修旧如故的相辉堂南堂,保留着二楼的原礼堂格局,将一楼空间改做多功能用房、辅助用房和北堂剧场入口门厅。一如往昔的哑色红窗沿用着老插销,斑驳了木框。调整后的483个坐席不再显得拥挤。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重要演讲和会议在这里举行。

由南堂到新扩建的北堂,只需跨过一道由两面玻璃墙隔出的短道。时光,就在信步之间。

这座拥有751座的全新多功能剧场大有乾坤,将满足校园歌舞剧演出、音乐会演出,会议举办和电影放映等各类需要,成为师生新的文化演艺中心。

  初落成的相辉堂与修缮扩建后的相辉堂。

3月22日,在这座全新多功能剧场内,在校学生和回归母校舞台的校友联袂,将一台囊括合唱、舞蹈、话剧、弦乐及民乐节目的精彩演出共同献上。其中,既有即将代表复旦大学参加第五届大艺展的作品,也有曾登上过历届大艺展舞台的优秀节目。 

“前几天,一位老校友对我说,相辉堂是复旦人魂梦所系的殿堂,”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说,“今天,承载光荣历史、传承大学文脉、彰显复旦精神的相辉堂饱含了更丰富的时代气息,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我们相信,修葺一新、重新出发的相辉堂必将焕发新的生命力。”

当今人与故友的歌声交织唱响,属于复旦的大艺展记忆在这里逐一重现。作为此届大艺展声乐专场的举办场馆,这座焕然一新的殿堂,已与参演人员和志愿者一同就绪。

大幕开启。

穿越七十年光阴的相辉堂,修缮扩建后,以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复旦优秀节目汇报演出首次亮相。 

骤雨新荷,一舞《望道》,时光荏苒,信念永恒

表达传统文化之美、追忆先辈精神、展现大学生青春风貌的作品,以艺术的多样形式传达出思政教育的意涵,与时代接轨,展露出熠熠风采。

纪念复旦大学老校长、《共产党宣言》首位中文翻译者陈望道的现代舞作品《望道》便是此中代表之一。当演员们一个个举起右手,用坚定的语气喊出“我宣誓”,陈望道在艰苦斗争期间弦歌不辍,教育出一批批青年学子为共产主义传播与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不朽贡献的事迹骤然立体。

“《望道》是一个当代大学生以陈望道手稿为媒,穿越到过去,见证历史的故事。复旦先贤的光辉人生历程、坚定理想信念和高尚精神气质是每一个复旦人学习奋进的榜样。”2017级硕士生史景云是《望道》的领舞,也是当代现代大学生。从聆听教诲,到写下入党申请书,再到抗争和迎来希望,这支舞具备完整的叙事和丰富的表现力,故而也尤其能引发观众共鸣。

“骤雨过,珍珠乱糁,打遍新荷。”《骤雨打新荷》是入围本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总决赛的合唱作品。复旦大学合唱团前任团长、2017级硕士生吴天任说:“我们会有一些新的尝试,比如嘴里发出的声音模仿蝉鸣,会用到响指代表雨滴声,用到跺脚代表打雷声,不仅用歌声去表现,还有其他各种音效去表现。”
这首根据金代散曲家元好问的词创作,由青年作曲家田汨作曲,结合大量现代技法的曲目在此次演出中第二个登场。轻缓的旋律里,不止唱词,还有人声与肢体声音模拟的蝉鸣、落雨和惊雷。一派古韵的唱词,在创新设计中焕发时代生机。 

在此成长,在此相爱,重回舞台,青春不老 

“我们其实从未说过再见。”合唱团的另一表演曲目,本届大艺展决赛参赛作品《青春无悔》在开场便道出了此次演出的隐藏主题。除了在校学生演出以外,四面八方,校友纷至沓来,承载着复旦人集体记忆的相辉堂,见证当晚的每一场重逢。

2002级校友王佳妮回来了。她参演了此次演出中的舞蹈《秀色》。这支结合了水墨风格的扇舞曾在第二届大艺展中夺得头筹,如今,又几近以原班人马重新呈现。据悉,包括王佳妮在内,9年前的《秀色》成员,除一人在英国读博士无法赶来,“9个人回来了8个”。她们拼凑起假期中的时间一起排练,凭着热爱、决心和昔日功底,又一次演绎了这支不曾因时间而褪色的舞蹈。

“离开学校后才更怀念在这里的时光,回到母校舞台重温自己学生时代的经历其实特别、特别有感触,也觉得特别感激。”王佳妮记得当年参加比赛,生怕把定制的演出服装弄坏,打趣说人摔倒没事,服装千万不能有事;也记得在老相辉堂(即现相辉堂南堂)催场都靠“吼”的演出时光。她说,新场地不亚于她去过的任何一个现代化舞台。“相辉堂的重生,是一个大学生文化艺术旗帜性地方的重生,抱着对老舞台的感情回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非常有意义。”

“学生时代总以为演完这场还有下一场,所以并没有刻意留下太多照片。”此次演出,王佳妮请在观众席上的先生和3岁儿子为自己拍了几张舞台照。对于王佳的先生来说,9年后再次看到太太跳起这支舞,一样感慨万千。同样拥有大学艺术团经历,并因此与王佳妮结缘的他也表示,能够与当年的团员齐聚母校舞台“太难得”。

2008级化学系校友王文逸回来了。傍晚下班后,他从大学路上的单位急急走到地铁十号线国权路站,接了妻子黄婕,一起往相辉堂赶。在校时,俩人一个是民乐团团长,主攻扬琴打击乐,一个是二胡担当,也管团内谱务,7、8年前,在相辉堂的一场场演出,一次次磨合,牵起红绳。如今十年过去,与三十多位伙伴一起重登舞台,当年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组获一等奖的作品《月儿高》重又奏响,默契依旧,曲终相视莞尔。

让艺术在校园中,如空气般存在

承载的醇厚记忆的全新舞台,积淀多年创新不止的优秀作品,让在舞台下忙碌的陈寅骄傲,这位复旦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最近三天才睡了七个小时。 

在她看来,高校艺术教育延展,并不局限于高水平艺术团和优良设施。如何让更多学生汲取艺术教育的养分,令艺术如空气,深入学生生活的各方面,仍需不断思考。

知道吗?2014级心理系本科的卢剑桥,拿到哥伦比亚大学舞台管理专业硕士的录取通知书;哲学学院2010级专业绩点第一名毕业的崔未尘,就读于墨尔本大学音乐与艺术系舞蹈专业…… 陈老师的如数家珍中,不少在校园接受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学生,在完成原来专业的学习后,开启了新的艺术深造之门。

2017年,复旦面向全体本科生,共开设有公共艺术课程127门,近4000名学生经此接触了声乐、舞蹈、器乐、美术、影视剧艺术、话剧表演等艺术门类。从大班化的理论、鉴赏类课程,到如今注重技法教授和实践的小班化课程,陈寅希望艺术的广泛参与性能够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体现,给感兴趣的学生创造一个起点,种下艺术的种子。

翻开《复旦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总体方案》,“中文与艺术”赫然在27个“拟建设一流学科”之列。对此,复旦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李粤江说,艺术教育是实现学生全面成长的一环。这一环涉及艺术场馆的建设、课程设施的完善、校园文化的打造,也涉及专业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今夜的相辉堂北堂,灯光明亮。因为舞台纵深与坐席纵深接近1:1,坐席下设16排,上设3排。即便是最后排的观众,也能感觉到那台上的音画歌舞触手可及。如同越来越多的学子青年,在此与艺术之梦相逢。

栏目主编: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图片编辑:徐佳敏
      题图说明:穿越七十年光阴的相辉堂,修缮扩建后,展露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