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容增能”谋新篇:“复旦版”沪上首个妇产科医疗联合体成立

30.10.2015  18:44

新闻中心讯 10月29日发布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这无疑将对妇产科专业技术和服务水准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与此“不谋而合”的是,10月28日,上海市首个妇产科医疗联合体——“复旦大学妇产科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妇产科医联体”)正式成立,其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让老百姓能享受到更加优质、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

妇产科医联体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具体支持下,由校医管处、附属妇产科医院共同牵头,联合提供妇产科服务的我校其他11家医疗机构共同组建而成。妇产科医联体中的总共12家医疗机构在本市形成14个诊疗点,分布于10个区县,拥有1700余张妇产科床位。

妇产科医联体整合了我校妇产科学的全部优质医疗资源,在成员单位内,就诊者都将获得“同质化、高水平”的诊疗。其中,具有130余年历史的附属妇产科医院的“红房子”妇产科特色品牌,将在妇产科医联体实际运行过程中,发挥其特有的影响力、感召力和推进力,让“红房子”在妇产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落地生根”,并向妇产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就诊者“敞开大门”。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磐石,副校长、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以及上海医学院、校医管处、附属华山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有关负责人,在成立仪式上为妇产科医联体揭牌。市卫生计生委和学校医科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仪式。“妇产科医联体采用专科医院联合综合医院共同发展的横向医联体模式,引导大学系统内各附属医院‘整合资源、服务医改、提升品牌、共谋发展’,是上海推进分诊工作、解决群众就医难问题的重大创新。”王磐石如是说。

附属中山医院、附属妇产科医院、附属肿瘤医院、附属华东医院、附属华山医院北院、附属公卫临床中心、附属金山医院、附属市五人民医院、附属浦东医院(筹)、附属青浦区中心医院(筹)、附属静安区中心医院(筹)、附属闵行区中心医院(筹)有关负责人,代表妇产科医联体各成员单位签署合作协议书。

妇产科医联体管理委员会实行“双主任制”,分别由校医管处处长伍蓉和附属妇产科医院院长徐丛剑担任。据伍蓉介绍,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妇产科医联体将在分级诊疗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生多点执业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为上海医改提供“复旦版”的实践依据。徐丛剑坦言,妇产科医疗服务具有其自身特点,期待通过妇产科医联体,促进各成员单位妇产科诊疗技术规范化、服务质量同质化,同时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

据悉,在妇产科医联体筹建过程中,校医管处与附属妇产科医院调研团队曾对我校多家附属医院进行了实地调研,系统听取了各附属医院有关负责人、妇产科科室主任以及部分职能科室负责人的情况介绍和相关意见,进一步证实了建设妇产科医联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确定了妇产科医联体的运行模式,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指出,为顺应医改要求,基于附属妇产科医院在本领域医教研的优势地位和医疗品牌,可借鉴“复旦大学儿科医疗联合体”的模式,将我校医疗机构中的妇产科医疗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利用,成立妇产科医联体,以利于将同质化的优质医疗服务,辐射至各医疗机构所在地区,惠及当地百姓,同时带动相关医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建设,以整体提升“复旦妇产科”的品牌效应。

根据此次签署的合作协议,妇产科医联体将通过“派出学术主任”、“以项目为纽带”等形式,逐步实现内部临床诊疗规范的统一;通过“以项目为引导”的方式,选定重点建设的亚专科及项目,进行人员与技术扶持;通过“以接受进修和委托培训”的方式,加强内部人员柔性流动,帮助各成员单位逐步提高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水平;通过建立“双向转诊和会诊绿色通道”,推进分级诊疗;通过建立“疑难危重疾病会诊平台、产前筛查中心以及临床技能培训平台”,逐步将妇产科联合体建设成为医疗交流协作平台,以整体提高妇产科疑难和危重病诊治水平。与此同时,还将建立“医护人员进修绿色通道”,采取多种方式建设规培基地或教学基地,促进妇产科人才培养及内部合理流动;建立“妇产科医联体科研交流平台”,扶持各成员单位妇产科科研工作,重点发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共同参与项目的申报与建设;建立“内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远程会诊、教学、医教研培训,实施妇产科医联体内部医教研信息的传递和共享。

针对妇产科医联体这一“新生事物”,桂永浩表示,希望能够做到六个“统一”,即思想上统一认识、管理上统一领导、标识上统一标准、培训上统一规范、疗效上统一控制、运行上统一调配,支持分层医疗、双向转诊的医改需求。同时,希望能够立足已有学科基础、瞄准国际学术前沿,带动我校妇产科学领域与其它学科领域的深入协作与交叉融合。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寻求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切入点,以妇产科学领域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打造国内领先的学科制高点,切实促进我校妇产科学内涵建设与发展。